【街道搜查】石水渠街 被消失的食水明渠

【街道搜查】石水渠街 被消失的食水明渠

灣仔石水渠街,除了藍屋饒富歷史韻味外,走到盡頭,更有意想不到的驚喜,一塊滄海遺珠的古典街牌,帶你進入似水流年的歷史往事。

沿着石水渠街拾級而上,便看見這座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灣仔北帝廟。據考證它建於1865年,抬頭一望,便在其外牆上見到全港僅存的瓷製字粒T形街道牌,別看它鏽迹斑斑,這塊相信亦是香港現存最早期的街牌,其實禾稈冚珍珠,甚有睇頭,其大楷英文字母、中文字皆為瓷製獨立字粒,中英文街名分別有金屬外框包圍,而中文字體則有別於現時的書寫方式,是由右至左書寫,字體亦有特色,估計是1900年代的產物。

石水渠街碩果僅存的古典街牌,刻記於灣仔北帝廟外牆之上。

昔日溪水長流,雖然今日明渠已封,但仍可見到溪水源頭。

昔日石水渠街的確存有露天明渠,灣仔基層市民沿明渠而生。(收藏家許日彤提供)

這塊碩果僅存的古典街牌,飽歷風霜,話說那些年的石水渠街,其中央的確存有露天明渠,溪水從摩利臣山向北流至大海,即填海後的莊士敦道。這條小溪在香港開埠初期,主要服務達官貴人,是當年商貿巨頭、即顛地洋行及「春園別墅」(Spring Garden)的食水來源。其後顛地洋行破產,撤離當時位於灣仔的大本營,灣仔便從此變天,從上流跌落民間。

順水推舟下,石水渠街更成為區內的基層集中地,市民沿明渠展開生活圈,於旁邊搭建木屋,成年人取水清洗煮食,小朋友則在渠邊玩耍嬉戲,不過當時衞生條件甚為惡劣,直至1960年代,水渠被消失,封成車路,現在已很難看到痕迹了,昔日溪水長流的情景,現僅能於舊照片回味。

記者:陳淑霞
攝影:梁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