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ing evil people famous - 林夕

Making evil people famous - 林夕

一台戲若沒有了丑生與歹角,觀眾喊悶,就演不下去了。當今香港若是一部經典小說──毫不例外,文學經典多為悲劇,以其能解剖人性橫切面之故──受害者更不能手軟,要炒高歹角的負評,必要時請公關高手買dislike都要。
據講香港是商業社會,不喧嘩的廣告,難以吸睛,悲劇不帶點驚悚,特別是完場時有鬼爪伸向鏡頭,暗示還有續集那種,觀眾還真以為自己只是觀眾,散場後就用鉛水熬一煲湯,守護自家的小確幸去。
香港,或者說,港大這本書,是從哪一章開始,由鬧劇變悲劇再變驚慄小說的?公道點,當然不是從梁粉滲透校委校董會開始,在等埋副校事件,激發眾多娘親躺着也被問候之前,學院其實早已不由自主了。怎麼說,有人發我信息說:「政府資助的研究式碩士博士學位,常常說香港學生不喜做研究才使研究院以內地生為主,我感覺是根本有意收內地生,才令香港學生爭不到政府資助的研究學額。(下刪二千字)」讀者是不是看不下去呢?不是氣憤得看不下去,我意思是,什麼研究生學位內地本地生比例,好複雜啊,看不下去了。好在港大還有李輝,竟然會有李輝,奮不顧身,發表大學生沒能力判斷公義論,然後當大家發現他教的是幼兒教育,港大教育學院將培育出怎麼樣的新一代幼兒教師?基本價值觀差天共地的師生比例懸殊的話,衍生什麼問題?現在大學有沒有殖民現象?好在李輝夠juicy。城市論壇之後,有人說商台怎麼還要請他上去訪問?有需要的,拼收聽率,也拼命把港大的驗屍報告放大,大功德也。
什麼叫「為港大長遠及最佳利益着想」?就只為乖仔孝義仔才分得多餅仔,廣納捐款那麼簡單?港大醫學院在深圳另開分店,據說鬧出財政問題,成因過程影響,好多人如我,雖說關心,題目太大,膠事太多,時間太少,好容易就:算了,what's next?多虧盧姓鐵醫,不粉墨就登場,我才奮力搜索,看到輔仁網上蕭少滔《香港大學高層的新仇舊恨》一文,又長見識了。至少,媽媽聲之後,念及人人都有阿媽生,人性本善,懂得盧姓是如何練成奴性,也算是看香港這本書的得着。
佞臣傳裏的角色給捧紅之後,是大有機會過檔功臣傳的。當我們從大罵奸角獲得最便宜的道德快感後,雖不致於立地成義士,至少發現自己有盧姓化跡象懂得警惕。所以說,奸角給了我們奸詐的邪氣,我們卻用它來確證,現已身處地獄,你當不成天使,也別淪為爪牙──吐完了痰,也不好意思把那口痰吞回肚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