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域的人士,基因、體態、飲食、習慣都不一樣,常患的疾病也會不同。
記得在愛丁堡實習的時候,病房裏總有好幾名因靜脈血栓住院的病人。每天替他們調校抗凝血的薄血藥的劑量,是我的責任。
因病卧床休息、長時間的外科手術,甚或坐長途飛機沒有活動,都會令下肢的血液流不順暢。手術引起的創傷,會增加血液凝固的能力。這是動物求生的基本生理反應:受了傷的動物,要迅速止血才有活下去的機會。血管的內壁有些微損傷,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就會集結,使血液凝固起來,形成血栓。有「現代病理學之父」之稱的德國病理學家Rudolf Virchow,在十九世紀時已指出血流瘀塞、血凝力增強及血管受損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合稱Virchow's triad。
下肢靜脈血栓可以全無症狀,亦可以引起腳瓜疼痛及腿腫。最可怕的,是血栓從腿部的靜脈壁脫下來,隨着血液流回心臟,栓塞了肺動脈。手術一帆風順,但術後一周到十天左右突然猝死的個案,元凶往往是肺動脈血栓。
為了避免這令人措手不及的併發症,外科醫生步步為營。上手術台的病人都穿上能幫助下肢血流的壓力襪,或在手術時用氣壓機按摩腿部。在國外,醫生寧冒手術時失血的風險,也要在術前處方抗凝血的藥物,例如皮下注射肝素(Heparin)。
在香港,手術後靜脈血栓的臨床發病率遠比外國低。除了特別高危的個案,香港的醫生一般不會在手術前處方肝素。
我們的生活習慣、飲食和體形逐漸和西方國家看齊,血栓的風險會不會也追英趕美,就要待進一步觀察了。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