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言見底】
商品市場近來稍有起色,帶挈歐美股市在資源股帶領下重拾升勢,然而,幾家大行都列舉多個不利因素,預期商品市場未脫險,低迷境況恐持續多年。
高盛最看淡銅市和油市前景,憂慮供應過剩下,油價要下試每桶20美元,低價年代會持續十五年;而銅市供應過剩2019年前難改,銅價明年料跌至每公噸4,500美元。
商品指數上季跌14%
摩根士丹利則擔心幣值下跌會推動商品出口國增產應對,以賺取更多收入,令跌市雪上加霜。花旗看淡的理據最簡單:環球經濟低迷下,商品市場難言見底。該行商品研究環球主管Ed Morse直言,過去十年新供應投資過度,加上有利的種植環境令農產供應過多,都為價格帶來壓力,所以該行對原油、鋁、白金、鐵礦石、可可豆及小麥市場未來三至六個月前景都不樂觀。
彭博商品指數第三季下跌14.5%,是金融海嘯以來最慘情,導火線是中國經濟增長處於20年低位,加上下行風險增加,令市場擔心這個原材料主要消耗中需求續降,連同美國加息憧憬等事件,推升美元,為以其計價的商品價格雪上加霜。
事實上,官方數據顯示,原材料期貨和期權的未平倉合約於9月已連續四個月下跌,是2008年有紀錄以來最長紀錄。彭博資料顯示,追蹤金屬、能源及農產品的美國交易所買賣產品(ETPs)上月淨走資4.678億美元,在在反映從投資者對前景投下不信任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