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籽】眾裏尋喵千百度

【寵物籽】眾裏尋喵千百度

【寵物籽:寵愛生命】
近年,不少動物義工有感「流浪」一詞帶有無家可歸、顛沛流離之意,逐漸改稱「流浪動物」為「社區動物」,肯定其「住客」的身份之餘,亦盼向外界傳達牠們與人類地位相等、有權共享公共空間的觀念。業餘攝影師曾俊英(Edward)與畫家麥秋,多年來以自身所長,於作品當中還原各地「街喵」的神情動態,牠們穿梭於繁華鬧市,自得其樂、與世無爭,讓人不禁反思,只要社會懂得包容這群小住客,哪裏也是牠們的烏托邦。

「這裏的街坊大都對貓咪很好!」早上11時,我和Edward來到人聲鼎沸的西環海味街,尋找貓咪的蹤影。走在迂迴彎曲的大街小巷,我們舉目搜索舊樓外牆的水喉、店舖後門的簷篷、停在一旁的手推車,忽然一團毛球掩至腿邊,伸懶腰討吃,Edward見狀立即捧起相機、後退半蹲、然後按快門掣。
短短兩小時,我們已「收穫」甚豐,其間又有街坊與我們大談貓經。還以為貓咪總愛躲在高處俯瞰眾生,原來有得揀,牠們更享受在人群中散步、在草叢內玩耍,或是躺在遊樂場的韆鞦及空凳上伸展筋骨,「有時拿出長鏡,牠們就會衝前來玩;轉用廣角,又會四散,影貓最高興的,就是和牠們互動!」Edward大笑着說。
Edward的正職是電腦從業員,十年前開始影貓,繼而自學得道。他為鏡頭下的每隻貓咪搓肚摸頭,當作給這些「模特兒」的獎勵,不以零食答謝,是因為怕餵食會惹怒不喜歡貓的街坊。2012年,他以「路上遇到貓」來命名自己的facebook群組,分享街貓的生活面貌。Edward說,情根是種在留美讀大學時,隨處可見的社區貓咪。

獅子吼系列
facebook專頁「路上遇到貓」內有很多相片,均被細心分類放在不同相簿,主題包括獅子吼、I Believe I Can Fly、舌尖上的鼻尖及一代宗師等,Edward說自己不會為作品配上文字,任大家自由詮釋。

曾俊英(Edward)
從事電腦行業,十年前買來一部「儍瓜機」,拍攝街貓便成了每日的練習,「不過貓是最差的拍攝對象,未想好構圖,牠已經走了!」

香港貓系列

不用逢貓必救 牠們自得其樂

那時他寄親友籬下,同居有隻黃毛肥貓,常會大爺一樣倒在Edward身上,從喉嚨深處發出「咕嚕咕嚕」、表示滿意的聲音。門外,家家戶戶的後花園都是街貓天下,居民都視牠們為區內的一分子,愛貓的人便會餵飼及撫摸,不愛的只會不瞅不睬,而甚少驅趕。Edward畢業後回流香港,15年前他結婚並遷入由街坊老店構成、而且店內大多養了貓的九龍城。他笑言,至今仍然對有養貓的店情有獨鍾,因為店主都特別友善。2004年,他買來一部200萬像素的「儍瓜機」,無處不在的街貓便成了這位初哥的練習對象,就連上班時亦機不離身,為了拍下貓咪最有趣的姿態,甚至花上半小時靜觀其變亦不亦樂乎。十年後結算,他發現自己走遍香港各區,見證舊區重建下,街貓漸少,淪落至流離失所的悲哀,「新市鎮大商場林立,哪有讓牠們踱步立足的空間?」
看Edward的作品,有人留言擔心貓咪躺在太陽下會曬傷、從高處跳下會跌倒,身旁這位拍攝者苦笑說,更有不少留言指摘他把街貓拍得「骨肉相稱」、美化事實,「彷佛大家早已認定街貓日曬雨淋,活得很可憐,非救回家不可。」近年他每次外遊都會到有貓的景點,在土耳其及意大利,貓咪大剌剌地遊走於火車站及車廂中的情景最叫他難忘。Edward憶述,那裏的貓咪及途人均是獨立個體,互不打擾,活得自在。於是,他決定利用鏡頭呈現貓咪幸福的一面,讓大家明白生命雖然短暫,亦能快樂,「所以真的不用逢貓必救,有時可能會拆散了牠們的家。」不過這位柔情鐵漢亦曾救起不少病喵,並為牠們尋家療傷。

Catch of the Day系列

一代宗師系列

扭扭粉系列

台灣大學 歡迎「街童」聽課

相比以貓咪為拍攝主題的人,畫貓的藝術家少之又少,這天來到畫家麥秋的工作室,「從藝術角度解釋,可能嫌貓不能登大雅之堂;商業考慮上,也擔心被定型只會畫貓。」眼前的她,不怕被定性為「貓畫家」,只因她亦曾經活得像流浪貓,迷失在都市之中。小妮子說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後胡混了數年,儲了點錢便跑到台灣的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進修。第一天踏入校門,衝前迎接自己的卻是一隻狗,「幾乎每個系也有收養動物,有教授會捧着狗上課,課堂上又會有狗在席上齊齊聽講!」動物成了她的繪畫對象,連老師亦看出這位學生畫人時會緊張,於是鼓勵她多畫動物。

麥秋
她在灣仔富德樓租下工作室,牆上及桌上統統是貓咪畫作,曾留學台灣的她將自己比喻為街貓,居無定所卻一直自力更生、自尋快樂。

居台期間,她多次搬家,生活自主、自由,卻始終無根。臉上斑紋像刀疤、一副江湖大佬相的街貓「一刀」,是麥秋搬到淡水後,在便利店認識的朋友。長居便利店討吃的牠,以店外電單車作午睡的地方、草地是廁所、小溪是進食後散步的必經路,後來牠在店內生孩子的事,亦成了街坊茶餘飯後的話題,以及自己繪畫的靈感。至今,麥秋依然保留大量當時隨意拍下的貓咪相片,有些已被她重現紙上,有些還未,「這些貓咪統統是我的朋友,我了解牠們每天的生活習慣,更愛從那雙大眼中感受牠們的思想。」回港3年,今年她和工作室的鄰居合辦小型展覽《如果貓》,在網上徵集成貓領養的故事,再憑主人提供的貓咪近照,想像並繪畫牠們小時候的模樣,提醒大家成貓同樣可愛如初。
街貓來去匆匆,消失的瞬間連帶身世故事亦同樣被遺忘於這個城市裏頭,我看着麥秋的畫作、Edward的相片,回味牠們可能曾經走過你和我的腳邊,頓覺溫馨。

facebook群組:路上遇到貓、麥秋 McAutumn

住在淡水便利店的「一刀」,愛在車底午睡,後來還在店內生寶寶。

「瑪沙」是麥秋在台北念書時,住在女生宿舍的街貓,後來男女生宿舍調轉,牠便從此失蹤。

記者:許 政
攝影:林栢鈞、梁志永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國棟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