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見誠︰復原中的波動 - 李德誠

開心見誠︰復原中的波動 - 李德誠

X患有抑鬱症,開始治療後第一星期病情進展非常理想,睡眠質素和情緒都有顯著的改善,滿以為以後會一帆風順,怎料第三星期回來覆診的時候,X和家人告訴我病情突然變得反覆,所以他們非常擔心,X有點兒垂頭喪氣,覺得自己可能會變成一個長期病患者,要永遠依賴藥物。
細問之下,發覺情況並不如X說得嚴重,首先,雖然X的狀態確實有起伏,不過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日子,他的情緒和動力也不錯,在這些好的日子裏,X可以集中精神,認真地閱讀半小時,也可以到商場逛半天,又或是和好朋友吃飯,甚至試過打了四圈麻雀。
不過,通常過了好狀態的一天後,X就會打回原形,起床之後覺得全身乏力,甚麼也不願意做,精神恍惚,眼見自己的病情時好時壞,X的情緒又抑鬱起來,想東想西鑽牛角尖,擔心自己不能夠完全康復。
為甚麼X的病情會變得時好時壞呢?在精神有所改善之後,病情就變得反覆,其實可能是因為患者在動力、興趣、專注力、體力開始進步後,覺得自己病了這麼長的時間,難得病情終於有起色,就整天到外面活動,又或是把很久沒有清潔的廚房來個大掃除,又或是希望可以復原得再快一點,於是便跑去做很多強烈的運動。
不過,在這個階段,身體的狀態其實只是開始有改善,精神確是好了些,但是只不過是一點兒的好轉,情況就有如一個很久沒有充電的電池,開始充電之後,確實是有點能量,但卻不足夠供持久使用,如果硬要去做的話,僅餘的電量很快就會用光,身體狀態自然會打回原形。
如果患者明白這個道理的話,便可以在生活上作出適當的調整,精神狀態開始改善的時候,適宜有限度的重拾以往的工作或興趣,不過要有節制,例如上午一個小時,休息一會,下午又一個小時,過了幾天、一星期之後,如果情況穩定,活動量可以增加一點,例如上下午各一個半小時。
其實,復原初期的波動,並不只限於抑鬱症,在不同的疾病裏也有相似的情況。不過,只要小心避免過度操勞,就不會出現一天好,之後又兩天壞的「波動」了。
延伸閱讀: http://www.facebook.com/pages/Cheerful-Life/428960323870312

李德誠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