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世界有億萬照片,不少人在這世界裏分享快樂,也有部份人在炫耀快樂,但其中也不乏假裝快樂。但無論實質如何,最常見的指定快樂動作不外是一個V字手勢,配合着不同身體語言來表達訊息,女的可放在臉旁作個可人兒狀,若加個紅唇吻便作性感狀,男的可瀟灑地舉在肩旁作有型狀,或高舉頭上作抗議狀。
一個手勢,多種解讀。但其實V字手勢簡單直接只代表Victory(勝利),二次大戰後英國士兵凱旋回國,向迎接他們的民眾舉起兩隻手指說:「我們勝利了!」到了六十年代越戰,反戰者再次舉起兩隻手指,只是他們沒有勝利,手勢代表了和平,自此V字手勢便廣泛轉化成各類意思。
這是西方手勢。我們東方有沒有代表性手勢?實在想不到,在臉書上無論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都是用這V字手勢。惟走進佛教世界裏才發現有不同手勢,稱之為手印。
對佛教認識膚淺,惟在西安的碑林博物館有緣欣賞到一批精美佛像,大大小小數千尊,留意到幾種常見手印。左手向下垂,掌心向外,是為「與願印」,示意慈悲為懷的佛祖讓眾生得償所願,這手印意思好但凡人學不得,試問世人又何來能力讓別人願望成真。另一學不到的手印稱為「降魔印」,右手向下,食指指尖向下觸地,示意當年佛祖修成正果,以此手印降伏眾魔,難度這麼高當然並非凡人所能效法。
惟有「施無畏印」才有可能讓凡人使用,手印簡單,右手輕舉胸前,手掌向外五指自然舒展,佛祖救濟眾生布施恩慈,讓眾生心靈無畏無懼,故謂「施無畏」。佛可施,人亦可施,只要願意施便可,而施的最終目的是讓別人心靈得到安慰,此舉背後意義重大,絕對值得世人仿效。
無論是大施還是小施,只要願意施予別人便可受惠,故此每位世人均可「施無畏」,我們東方人應該多用這手勢推廣這施無畏精神,與其舉起兩隻手指作V字手勢,我們可以輕舉五指作施無畏,相信現今世代施予比勝利更為重要。
唯一問題是這施無畏手印跟Kawaii Look極不相襯,各美少女大可避免使用。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