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解殖工程」引發社會拉鋸辯論,內地維權藝術家艾未未在香港舉辦首個個展,就以16顆木質球觀照港人身份認同,可惜關注香港民主發展的他未有來港親自解畫。「中西文化衝擊」向來是艾未未的創作其中一個要探討的議題,尤其旅居美國逾十年,他在1993年回國後創作了大量新舊價值觀、東西文化衝突的話題作品。最經典是他把漢朝陶甕掉到地上的三幀連拍照,以及三年前於威尼斯雙年展以886張舊三腳木凳創作出巨型裝置「Bang」,展示古老價值觀在不斷擴張的大都會裏那孤芳自賞的況味。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在中環建立香港全新空間,創辦人鄭林坦言希望找一位香港人熟識又具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家拉開帷幕,不假思索就想到艾未未。「木質球」策展人崔燦燦直言從作品可反照今日香港人的身份認同議題,經歷逾百年殖民統治後回歸的香港,流露中西習俗和價值觀混雜的模糊本相,跟木質球外表西化、創作過程卻忠於中國傳統,本質呼應。
他續指,木質球靈感來自艾未未工作室貓兒的球體玩具。藝術家以花梨木作為創作材料,設計擁有32個面向的木球,全部以明清時代流行的榫卯結構拼接而成,外表西方內裏傳統,作品屬於《Divina Proportione》系列中的一種,該系列始創於2004年,用上9種不同的尺寸和材質來製作,包括花梨木、不銹鋼、銅等等。16個木質球看似相同其實木紋與顏色獨一無二,每件作品售20萬歐元(約175萬港元)。
事實上,9月中艾未未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大型個展隆重開幕,匯聚了他從1993年回到中國至今的大部份重要作品,引發藝術圈關注。艾未未近年早已成為社交媒體關注對象,像近日他便在Instagram分享自己訪德國回北京後,於工作室發現多個隱藏竊聽裝置,在片段中,艾未未更在竊聽器旁燒炮仗,並留言:「聽到了嗎?」來回敬對方。
「艾未未:木質球」
日期:即日至11月15日
時間:逢星期二至六,上午11時至下午7時
地點:香港中環安蘭街18號19樓「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網址: http://www.tangcontemporary.com
記者:鄭天儀
攝影:潘志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