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搵食地圖】
小隱於野,大隱於市。塵世間俗亂煩囂,要在市井之中淡然處之,自得其樂,何其難?偏偏有三位「隱士」,縱置身五光十色花花世界中,卻能淡忘浮名薄利,在要走半小時山路的郊野士多做客家菜和海鮮,隱身小巷做蛋包飯,或是藏身士多的奶茶王,都甘願當個寂寂無聞的士多老闆。惟「隱士」心有所執的,卻是在美食路上尋找知音人,好讓他們在一口飯、一啖茶中,也能感受到一份最單純的心機與誠意。
鹿頸行45分鐘 嘆清蒸海上鮮
「入嚟士多要行45分鐘,你哋掂唔掂㗎?」聽筒另一端,是松記士多負責人之一的倫哥。自問並非行山材料,聽罷不其然冒起冷汗來。這趟「遠征」我真的能完成嗎?
松記士多位於沙頭角鹿頸谷埔村,要去,先要從粉嶺火車站乘小巴到雞谷樹下。手機導航顯示出一條如股市圖般的曲折路線,左邊倚着藍藍沙頭角海、右邊靠着青青山巒,四周沒地名也沒屋,像是跟你說「有路就行吧」。幸而,遇上一群也許「目標一致」的行山客,何不眾樂樂齊出發?
跟着領航員,沿着被樹蔭遮蓋的幽林小徑及迂迴連綿的樓梯路一直走,彷彿走入一道懂穿越時空的隨意門,把你從石屎森林,送回幾十年前的荒蕪鄉下地。沿路恭候大駕的不只是零星花朵及小蟲兒,還有「香氣逼人」的新鮮牛屎,當然少不了送上厚禮的牛兒。往前再走就是海,豁然開朗的美景隨即展現眼前。蘆兜樹、紅樹長滿海邊,遠眺彼岸就是深圳所在。
「鹿頸算易行,冇乜上落斜,我哋成日嚟。」同行的行山客,的確是來松記士多。「你哋到喇,辛苦嗎?」甫到達,一個膚色黝黑、粗眉大目的男人已端上冰涼汽水迎接,他就是老闆阿楊。他在谷埔村土生土長,有傳統客家人精神,靠山食山,靠海食海,做菜炒飯燜豬肉樣樣皆精。儘管這兒偏僻,卻有不少食客不惜攀山越嶺來捧場,「食我啲嘢都幾辛苦,要上山落山,佢哋認為值得啩,唔係都唔嚟喇!」阿楊招積地說。
數十年前,松記只賣即食麵三文治,後來按食客要求才將海鮮搬上食桌,「我好有要求,啲魚全部野生新鮮,養嘅唔要,唔游水唔要!」牙擦的他還堅持要吃原汁原味。蜆,從附近泥灘挖出,加幾片薑蒸已鮮甜至極,「蠔蝦一樣,清蒸就得,乜配料都唔加,食番原味。」閒時他還愛跟漁民出海尋鮮,與村民亦稔熟,要靚食材毫無難度。
「我年紀大喇,好唔捨得呢條村,環境咁靚,希望同香港人分享吓呢啲環境喇。」阿楊說。來松記,付出的汗水腳力不少,但一切非徒勞。鳥鳴犬吠、微涼海風,在幽幽樹影下和阿楊把酒言歡,伴隨還有那口淳樸鄉土鮮甜。這久違了的味道,不就是「苦盡甘來」嗎?
松記士多
粉嶺沙頭角谷埔村
熱到暈都要食 大隻佬蛋包飯
炎炎夏日,悶熱難耐,幾步路也足以讓人大汗淋漓,那天來到華記士多,剛好是午飯時分。這間埋沒在小巷中的士多,摺枱摺凳不過三幾數張,冷氣欠奉,只有幾把家庭式風扇把關。要錯過,確非難事,偏偏有大條長龍擠在舖前。學生哥、小情侶、OL、甚至每天為女兒買飯的老伯,等呀等,儘管分針跨了半圈,人龍絲毫沒寸進,人們依然繼續等。為的,就是一碟蛋包飯。
「前後12個蛋包飯!」「收到!」穿起背心、有對強勁臂彎的賢哥平日喜歡健身。面前雖得兩個爐頭,卻足夠成為他的舞台:他一連拿起三隻蛋打入兜中,轉頭已換上筷子拂個不停;他緊接再將蛋漿倒入鑊,拌兩拌,又倒回兜中拂一次,再回鑊拌多幾秒。最後將蛋放在醬油飯上,淋上秘製咖喱汁,一碟蛋包飯才算大功告成。只不過幾十秒的表演,也足夠讓我嘆為觀止,「老竇三十幾年前開華記,嗰陣係士多仔,專做附近差館外賣。我得幾歲仔都有送吓三文治奶茶,賺埋唔少貼士,哈哈。」不愛面對鏡頭的他,縱然忙個翻天也不忘和我聊個痛快。
賢哥約五年前全盤接手老父心血,雖不擅長烹飪,卻在網上自學,創出一味改良版日式蛋包飯,賣個街知巷聞。每個步驟對他而言也是堅持:拂蛋,堅持以人手,每次三隻,否則蛋白蛋黃比例會不一,影響滑度;煮蛋,堅持要回鑊兩次,中途再撥一次,蛋才嫩滑。「有誠意,一定要逐碟煮。好想每個客人𠵱家同N年後再食到嘅,味道都一樣。」破開那嫩滑蛋皮,半熟蛋漿如流心般瀉下,再舀起那夾雜着雞髀肉的啡色飯粒和甘香咖喱汁,這口暖暖的飯,溶在口,卻甜在心。
華記士多
西灣河筲箕灣道48號地下3B號
鐵觀音奶茶$128 非誠勿擾
「好味啲,咁就好好味啦……千祈咪信我,𠱁你開心咋,費事等水滾時你眼望我眼,嘥時間!」鄭記士多老闆鄭汝雄邊按着鍋蓋邊笑說。被譽為「天價奶茶王」的士多,一碗普通奶茶盛惠68元,鐵觀音奶茶和咖啡則各128元。有人認為山長水遠入深井嘆貴茶,不值;偏偏有知音人,每次來港必定捧場。
「我𠵱家唔鍾意宣傳,人多就會利慾薰心,影響茶嘅質素。」鄭老闆的前半生,戲劇性得很。自小跟父母賣奶茶,後來棄舖從商,卻一鋪清袋。輾轉當過維修工人、的士司機、小販等,最終回頭是岸承繼老父士多,曾於2009年奶茶王比賽中奪季,常公開示範泡茶絕技。但幾年前起,他鮮少宣傳,寧願待在士多鑽研茶道,閒時也只會到學校演講,或到戒毒所說教。這刻,以茶會友成為他唯一所想。
以顧客身份來鄭記品茶,甫進門已傳來清幽茶香。「一陣我會邊唱宋徽宗的《大觀茶論》,邊示範點茶。」鄭老闆端出銅煲架生放在小餐車上,準備就緒,「點茶不一。而調膏繼刻,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調之靜面點……」詞念得琅琅上口,手中用來攪動抹茶的茶筅也隨曲上下晃動,將鐵觀音茶粉調成膏狀後,再沿碗邊注滾水便成。呷一口,茶味甘,奶味濃,各安其份,誰也不會搶去誰風頭,滑入喉有幾分回甘。鄭先生不愛接受訪問,但示範茶道時,也着我將重點拍下來,他會邊泡茶邊說歷史,喝碗茶要用三四小時,儼如上了一堂茶道歷史課。
甜苦甘香,既道盡奶茶味道,也讓鄭老闆悟出處世之道︰名噪一時,也不如以茶會友快樂。或許他心所想的,正如士多中掛起的一句詩詞般︰「無由持一碗,寄予愛茶人」。有心惜茶者,無任歡迎;無心賞茶人,非誠勿擾。
鄭記士多
深井深康路10號
士多知多啲
士多,直接由英文"store"繙譯成,主要賣零食飲品,與賣乾貨罐頭及家庭用品為主的雜貨店不同。後來士多開始會賣簡單熟食,如三文治、奶茶咖啡等,相比起茶餐廳較便宜。
士多在二十世紀的香港較流行,現今已買少見少。其中有十多年歷史的北涌發記士多,估計因收地將於下月9號結業。發記以懷舊英文老歌配即食麵聞名,是麥理浩徑行山客必經加油站,安樂窩將要消失,遊人大感惋惜。
記者:黃依情
攝影:許先煜、劉永發、伍慶泉
編輯:李寶筠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