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講場】節氣「寒露」又到 加快轉涼?

【氣象講場】
節氣「寒露」又到 加快轉涼?

每年西曆10月8日或9日,當太陽達到黃經195°時,就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寒露」伊始,直至10月下旬下一個節氣「霜降」為止。由春分計起,寒露是最先有寒字的節氣,香港此時雖未明顯感到寒意,但某程度反映古代中原地區準備入冬的氣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代表寒露的氣溫較上兩個節氣「白露」更低,露水更多,原先在地面潔白晶瑩的露水快要凝結成霜,且帶寒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亦記載古人將寒露分為「三候」,每一候代表每五天的景象,三候過後便到下一個節氣霜降。一候「鴻雁來賓」,即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二候「雀入大水為蛤」,意指深秋天寒,古人不見雀鳥,但看到海邊突然有很多蛤蜊(花甲),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便以為是雀鳥變成;三候「菊有黃華」,代表菊花已普遍開放。

寒露上一個節氣「秋分」象徵晝夜平分,代表北半球開始日短夜長,天氣轉涼。翻查天文台資料,秋分平均氣溫有27.3°C,寒露已跌至26.3°C(下跌1°C),霜降則顯著跌至24.4°C(下跌1.9°C),顯示本港加快轉涼。惟今年因有厄爾尼諾現象,天文台已預計今個秋天可能會較正常熱。

一般而言,寒露過後,南方正夕秋高氣爽之時,但每逢東北季候風一到,就驟然降溫,故江南一帶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民間諺語。寒露亦是中秋剛過不久,廣東民間亦有「中秋過後夜夜涼」的民諺,代表進入早晚稍涼而中午氣溫較高的乾爽天氣,但有時因寒流南下出現一些陰雨天。寒露之時,南嶺及以北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東北有些地方開始霜凍,除全年飛雪的青藏高原外,東北和新疆北部地區一般已開始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