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國民黨和香港衰敗的影響因子 - 李平

蘋論:國民黨和香港衰敗的影響因子 - 李平

台灣將在明年1月16日舉行總統和立委選舉,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贏得總統選舉幾無懸念,令人意外的是國民黨竟在距選舉百日之際啟動「換柱拱朱」行動,即準備撤銷洪秀柱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的資格,改由黨主席朱立倫參選。國民黨內訌的陰謀詭計、政治得失,對港人來說或許只當看場戲就足矣,但是,如果觀察國民黨加速衰敗的過程、了解其中的影響因子,對香港、對香港的一些政黨來說,又足引以為戒。
2008年總統選舉,國民黨馬英九大勝民進黨謝長廷120萬票,得票率達58.44%,高過對手17個百分點;4年後,即2012年總統選舉,競逐連任的馬英九對民進黨蔡英文,優勢縮小至80萬票、6個百分點。至去年11月舉行縣市長選舉時,國民黨全線潰敗,在22個縣市中只贏了6席,總得票數反落後民進黨84萬票。

國民黨未順應主流民意

點燃炸潰國民黨引火索的,就是去年3月、4月間的太陽花學運,青年學子為主、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23天抗爭,宣告國民黨主導的親近大陸、討好共產黨的兩岸政策已破產。馬英九主政後,與北京快速達成兩岸三通協議、快速推進兩岸ECFA、快速開放陸客赴台,雖有助台灣經濟發展,但對台灣本土經濟、居民生活、價值理念的衝擊日漸浮現,「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成了最好的警示,也成為太陽花學運期間最鮮明的口號。
國民黨決定換柱的理由是洪秀柱提出的兩岸終極統一說不符合國民黨一貫政策、不符合台灣主流民意。問題是,國民黨真的了解主流民意、願意順從主流民意嗎?深藍立場鮮明的洪秀柱獲黨代會通過為黨籍總統候選人,前主席連戰不理輿論反對到北京出席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大閱兵,在在說明國民黨並未放棄親共的兩岸政策,這是洪秀柱民望低企的最大影響因子。
國民黨如今擺出一副台灣優先以討好選民的嘴臉,但一來勢必激怒洪秀柱的支持者,二來兩岸政策要取信於民談何容易,三來強行推翻黨內程序換馬,又有違程序正義,加重選民對國民黨無法無天的印象,最終能否以朱立倫的民望去帶動國民黨的立委選舉行情不無疑問。事實上,在去年縣市長選舉中,朱立倫雖然為國民黨在六都中保住了唯一的新北市,但只以得票率高1.28個百分點險勝民進黨對手,顯示其政績、政見、選戰能力都沒有宣傳中強。

抗爭改變政策親共因子

對於國民黨換柱拱朱行動,有台灣政治學者表示:「你們有換柱的權利,我們有換黨的權利。」相比之下,成為台灣反面教材的香港越顯得悲哀。港人不只沒有換特首的權利,連換特首候選人的權利也沒有,而梁振英就可以以加速中港融合換取中共支持,城中政商名人就可以以討好中共換取政治、經濟資源,港大的校委會成員就可以以否決副校長物色委員會遴選的人選換取中共的歡心。
台灣的民主制度雖有其有待完善之處,但政黨輪替成為常態,選民意志能得到體現,無疑令人欣羨。但如果沒有選民的熱情參與,就不會促成政黨的改變,就不能有效維護本土價值和理念。因此,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既然加快國民黨衰敗與加快香港衰敗的最大影響因子,都是親共的政策,既然台灣民眾可以透過抗爭,改變政策中的親共因子,促使國民黨擺出改弦易轍的姿態,那麼,港人為甚麼不可以透過校園、街頭、網絡的抗爭,透過區議會、立法會選舉的選票,阻止親共政團、人士,在損害香港核心價值以換取其利益的道路上越走越快?況且,對梁振英和親共人士而言,如今再如何得意忘形,別忘了國民黨的鬧劇和悲劇,終有一日也會在他們身上演出。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