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
人們常說新聞是歷史的初稿,記者出身的白俄羅斯女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將她訪談所得的平民百姓故事寫成文學,記錄的不止是一個時代的大事,而是一整個國家、一整個民族的心靈史。她也寫出彩虹,奪得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審文學獎的瑞典學院讚揚她的「多聲部寫作,為當代的苦難和勇氣立碑」。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寫作方法,是以數以千計男女小童訪問為本,略加虛構修飾,令故事更引人入勝,以眾多平民百姓的第一身敍述,寫出一件大事和一個時代。
以第一身敍述切爾諾貝爾慘劇
《戰爭的非女性面孔》寫二戰蘇聯紅軍女戰士不為人知的故事;《鋅皮娃娃兵》以第一身證述,寫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一眾陣亡士兵母親喪子之痛;《切爾諾貝爾的悲鳴》寫1986年核災的眾人恐怖親歷。
瑞典學院昨宣佈她得獎時,形容她「透過非一般寫作手法,細心整理眾人發聲的大拼貼,加深我們對整個時代的了解」。
瑞典學院新任常設秘書長達尼烏斯(Sara Danius),對阿列克謝耶維奇讚不絕口,形容她的作品「精采絕倫」,指她是個偉大的作家,「超越了新聞寫作的形式,發展出一種蓋上她的標記的新文學類型。」
她又指阿列克謝耶維奇花了近40年時間記述數千訪談,不只有系統地令外界了解一個他們所知不多民族的歷史,更加是一個民族「情緒的歷史」以至「靈魂的歷史」,甚至「捕捉了一些永恒的事物,讓人窺見永恒」。
阿列克謝耶維奇在過去的訪問中說:「我在找尋一種寫作類型,能讓我最接近自己所看見和聽見的世界。最後我選擇了讓真實的人發聲和懺悔的類型。」她又說:「這樣我可以同時當作家、記者、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傳道者。」
她的著作在19個國家出版,至少5部有英譯本,另有3部劇作和為21部紀錄片寫劇本。但她的書以俄文而非白俄羅斯文寫作,在祖國被禁出版。
751萬獎金「為自己買自由」
阿列克謝耶維奇昨表示,她獲知得獎時正在熨衫,知道得獎後「感覺複雜」,想起跟多位之前得獎的俄羅斯偉大作家並肩,「感覺很美妙,但也有點困擾」。被問到如何用800萬瑞典克朗(751萬港元)獎金,她說「為自己買自由」,指她寫一本書需要五至十年,有了獎金令她有自由專心寫新書。她又表示這個獎是頒給白俄文化,又指白俄和俄羅斯受專制統治,「在我們這時代很難當一個誠實的人」,但沒有需要跟極權妥協。她批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她是白俄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歷來108位文學獎得主中第14位女得主,也是罕有非小說作家得主。香港作家廖偉棠表示,紀實文學作家面對眾多虛構作家,得獎不易,他指紀實文學很依賴內容,內容有觸動性有一定優勢,不若虛構作家憑空建構世界。
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本報記者
阿列克謝耶維奇重要作品簡介
《戰爭的非女性面孔》
(War's Unwomanly Face)1985年
阿列克謝耶維奇早期著作,訪問了數百名二戰時走在前線的女性,全球發行逾200萬本。瑞典學院常設秘書長達尼烏斯特別向讀者推薦此書,指在推出時是用了嶄新角度去探索二戰,形容是「感人的紀錄……讓讀者親近每位受訪者」。
《鋅皮娃娃兵:來自阿富汗戰爭的蘇聯聲音》
(Zinky Boys:Soviet Voices from the Afghanistan War)1992年
以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觸發的10年戰事為背景。「鋅皮娃娃兵」指的是以鋅棺運回蘇聯的無數陣亡士兵。面對蘇聯進攻,阿富汗各派游擊隊逐漸結聯與入侵者及阿富汗政府軍打游擊戰,本書記錄戰事中蘇聯軍官、士兵、護士、妻子、情人、父母及孩子等的血淚記憶。
《切爾諾貝爾的悲鳴》
(Voices from Chernobyl)2005年
本書榮獲全美書評人協會獎。作者訪問了逾500位切爾諾貝爾核災難的倖存者,包括消防員、清理人員、政客、科學家等,把他們各自的經歷寫成一篇篇散文,從而為這個被極權封鎖的悲劇建構出輪廓。
《二手時間》
(Second-hand Time)2013年
以蘇聯解體後20年作為背景,探討共產主義在極權倒台後,如何在前蘇聯國家縈繞,影響當地人的意識形態。作者在序言中寫道:「我不會問社會主義的事,只會問他們有關愛情、嫉妒、童年和晚年。」
《蘋果》資料室
諾貝爾獎公佈時間表
‧ 9/10(今日) 和平獎
‧12/10(下周一) 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