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日,分別有兩個朋友在fb貼了一篇《經濟學人》的關於桌遊(table-top games)的新聞,更tag了我。
桌遊,最多人認識的,就是「大富翁」,但除此之外香港還有其他不同的桌遊圈子。三更半夜在麥當勞,經常遇到三五成群的在打紙牌,例如早幾年流行的三國煞。據《經濟學人》的報道,單在北美,現時桌遊市場每年的營收約為九億美元,而且過去十年,每年一直以雙位數字增長,這絕對是一門新興產業。
《經濟學人》沒有解釋,為何這個產業方興未艾。尤其是當一街都是iPad,竟然越來越多人打桌遊,更加顯得反潮流。其實最初我玩桌遊,大概是四年前左右,多得名博客林忌帶路。不過,他自從當了父親,我們已經有好一段時間沒有聚過。近來跟我打桌遊的「腳」,是渣打的翁世權。在不同的朋友圈子,桌遊文化有點不一樣,喜歡打的類型也有點不同,但大致上我遇過的桌遊對手,離不開三類:精密計算型、鑽研規則型、心理博弈型。
跟電腦對弈,只有隨機因素,卻不會有錯誤這回事。跟人打桌遊,吸引人之處,在於人會錯,會有心理障礙。將桌遊換成了電腦遊戲,就算規矩一樣,對手也一樣,欠缺了「人會犯錯」這一環,就忽然趣味大減。其實社會的其他人博弈和市場投機,樂趣也是一樣,大家都是在尋找其他市場參與者出錯,然後嘗試在別人的錯誤和漏洞上瘋狂「屈機」。這是為何在這個年頭,甚麼都走出雲端,桌遊能夠成為「逆市奇葩」。
產品定位,可以是高科技,也可以是重人性。當社會一窩蜂地走高科技,市場的藍海就是重人性的產品。不要以為最熱衷桌遊的一群人就是復古和守舊,事實上,這幫許多都是在科技的最前沿。精密計算、鑽研規則加上心理博弈,我想除了賭徒之外,駭客也有類似的條件質素。
雖然這兩種工作,未必是我們小學在「我的志願」會寫的題目,可是在我看來,在廿一世紀具備這三類條件質素的,才是最渴市的人才。或許將桌遊引入教育和企業人力資源培訓,是一門不錯生意。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