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貴州平塘縣塘邊鎮的余慶林(16歲),寓所附近山巒疊翠,有各種野生中藥材,當地人靠採藥賣藥為生。本月4日,他如常隨母親和小舅舅上山採藥。
下午2時許,3人正努力採藥時,余母發現坡上有一個小洞,和鼠洞差不多大,裏面傳出「嗡嗡嗡」的聲音,有幾隻黃蜂在洞口竄來竄去,並朝人靠攏。
余母朝6米外的兒子大喊「不要過來」,卻驚動了洞中的群蜂,剎那間傾巢而出,撲向3人。余慶林與小舅舅馬上連滾帶爬跑下山,兩人使足勁向前衝,一路跑一路跌,60多70隻黃蜂緊追在他們身後。
余慶林雙手、肩胛、頭均被螫,疼痛傳遍全身。終於他鑽進草叢,在草木的遮掩下,黃蜂才放棄追殺。小舅舅先跑回家,余慶林跟在後面,到家後打電話給父親。余父知道經過後,即跑上山尋找妻子,終在山洞邊上,看見妻子倒地不醒,身邊還有一串樹枝,估計是用來驅趕黃蜂。她被送院搶救但不治。
余慶林和小舅舅次日到醫院治療,小舅舅被螫的地方少,輸液後恢復快,第二天下午便出院回家。余慶林全身挨螫20多處,頭部最多,情況嚴重,肝功能受損、小便量少、水腫嚴重,需轉到ICU治療。
在兩人就醫的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急診外科醫生任文兵表示,從8月下旬,是遭蜂螫受傷的高峯,幾乎每天都接診1至2宗,目前已有40多宗蜂螫傷者。
任文兵說,大部份傷者是走在路上被蜇,而多數傷者打扮花哨,還有人噴香水,或許這樣吸引蜂子。而被蜂螫傷者症狀重或輕,主要與人的體質有關,有人被叮五六個包沒事,也有人被螫一下就出現過敏性休克。
他提醒,被蜂螫傷後,一定要小心處理傷口,減緩蜂毒進入身體。當蜂刺進皮膚,局部皮膚會出現疼痛和瘙癢,還會伴有紅腫熱等過敏刺激和局部炎症反應。這時,不要用手擠壓傷口,可用消毒針或指甲鉗將皮膚內的蜂刺拔出,然後用力掐住被蜇傷的部份清洗。如果出現喉頭水腫等嚴重的過敏反應,應立即送院就趁。
《貴州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