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太平洋合作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終於在今個星期達成共識,十二個創始成員國將會在未來自行立法,落實相關的協議內容。一直以來熱衷於反對這份協議的人,意識形態上屬左翼的反全球化分子,所以可以預期在這十二個國家之內,政治的對立面將是開放市場和貿易壁壘這兩大陣營。
香港向來都是自由港,在貿易問題上採取單向開放的方針,所以此等協議對香港沒有多大的意義。對多數香港人,相關討論最熱烈的一次,應該是2005年世貿在香港舉辦的第六次部長級會議,最搶眼的要算韓農以及其他反全球化左翼的示威。事實上,當年的連串示威和串連,影響了香港一代的社會棟樑;我不敢說之後的社運手段和心態,有否因此而出現根本上的改變,但過去十年,香港輿論的確越走越左。順帶一提,一向被視為親美的南韓,並非TPP的創始十二國之一;至今,南韓仍然是五個表示有意參與的國家之一,其餘的四個則是菲律賓、印尼、泰國和哥倫比亞。
亞洲多數國家人口雖眾,但在經濟規模上仍然與美國有一定距離。理性計算,互相開放市場對這些國家的出口產業利多於弊。然而,對於這些國家入面長期受貿易壁壘庇蔭的既得利益集團難免有所衝突,故此在政治上要達到共識也有相當挑戰。南韓、印尼、泰國和菲律賓,無獨有偶正是亞洲區內經濟結構上仍然存有一定貿易壁壘,但政治上卻有一定民主基礎的國家。所以TPP的創始成員國當中,未有這四國的參與是合情合理。
了解到當中的政治經濟關係細節,就知道將TPP說成美國重返亞洲並且是有意圍堵中國,似乎有點穿鑿附會。實際上中國在開放市場的步伐,除了在八、九十年代有點進境,自加入世貿之後,不但放緩下來,改革重點也轉向將國內的企業「做大做強」,大陸裏面的經濟既得利益者,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也日漸強化,令開放市場的意識形態,變質成為主張促進出口的重商主義(Mercantilism)。
中國暫時仍未參與TPP;而一帶一路的主張,也明顯地反映了中國的單邊主義。要知道,TPP是一項多邊協議;換言之,締約國之間只要有任何一個不能接受某一原則,整個組織就只有將之擱置。相反,一帶一路是由中國單方面提出,願意接受的國家,個別地與中國達成協議便可。兩條路徑難免仍然讓人感到有連橫對合縱的意味,但其實兩者沒有必然衝突,更談不上是分庭抗禮,充其量可以說是各有各做。
中國或隨後加入
當然,以陰謀論去看TPP,例如圍堵中國論,無疑是最容易令一般民眾所理解。可惜實情並非如此。反之,中國目前出口產業衰退,假如一帶一路未能帶來任何實質成效,說不定北京會以視加入TPP為出路,正如當年加入世貿的決定一樣。
最諷刺是,按照現時的發展軌迹看來,TPP遇到的最大阻力之一,將是美國本土的政治壓力。今年中,美國國會剛通過「貿易促進權力法案」(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 Bill),賦予聯邦政府行政部門權力,不用先經過國會審議,便可與其他國家協定貿易條款,但最終相關條款仍要得到國會通過。換句話說,相關貿易條款在美國仍然可以出現一定的爭議,美國也並非像太平洋這一方的道聽塗說所描繪般的積極進取。事實上正如文首所指,反全球化的左翼人士,尤其是美國輿論界的左翼,才是反對TPP最主力的一員。
從宏觀格局去分析,TPP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世貿的協議已經遇到了一定的發展障礙,尤其是歐洲的民粹壁壘主義。所以,TPP要是成功落實,最大的輸家將會是歐洲,對泛太平洋國家,則利多於弊,這也是為何美國無論如何也要參與在其中,而中國甚至印度也極有可能會隨後加入。
李兆富
獨立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