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反貪 規則不同(傳媒研究員 陸昕慈) - 陸昕慈

中港反貪 規則不同
(傳媒研究員 陸昕慈) - 陸昕慈

10月5日,前行政長官曾蔭權被廉署檢控,成為香港歷史上第一個被提堂審訊的行政長官。曾蔭權涉貪案調查足足三年八個月,其間有資深評論員爆料北京高層中有人保曾,曾近兩個月來又出席閱兵禮等公開場合,均讓外界一度懷疑此案是否會不了了之。前日,案件走向急轉,的確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
曾案一出,大家都在看北京的態度。在如今泛政治化的中港氣氛下,曾案很容易被解讀為敲山震虎之舉——顯示中央要懲罰「不合作」的香港公務員系統。曾蔭權太太在庭外一番「想遠離政治卻事與願違」的表白,亦更加讓人揣度案件背後的政治因素。然而看中國官媒新華社、《環球時報》等的反應,態度卻是極為克制。寥寥數語,都是引述港媒和港府官員的話語,並無一字評價。
的確,對於北京來講,這位已經71歲的香港前特首,政治生涯已經完結。保或不保,亦對香港政局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與腳痛下台後轉而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董建華不同,曾蔭權所擁有的政商人脈都有限,退任特首後相對低調,不似董伯伯以77歲高齡仍能夠召集人馬成立團結香港基金。曾蔭權四十餘年的公職生涯,「打好呢份工」的公務員心態貫穿始終。他不太懂政治站隊,這對香港來說是福,但對他個人和北京來說,卻可能是憂。因為曾蔭權的打工心態和有限的政治資源,他在任期間與建制、泛民均保持一定距離,不結「政治聯盟」;且在2005年促成全體立法會議員訪問廣州(當中不少泛民成員均是多年來首次踏足內地),亦能夠讓北京保證香港在2017年實現普選。與梁振英治下香港社會日漸撕裂相比,曾蔭權雖然種種過錯和無能,不搞政治卻是他最大的好處。

資訊遠較內地透明

客觀上來講,曾蔭權案的意義在於維護外界對於香港廉潔、法治的信心。梁振英上台以來,圍繞國民教育、政改、自由行等等議題產生的社會爭拗此起彼伏,高級官員如梁振英、陳茂波官商勾結的醜聞不斷卻仍安坐於政府總部,再加上中方官員「特首享超然地位」之類的怪論層出不窮,已經開始動搖香港的法治根基。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廉署與警隊一樣成為磨心。如今曾案提堂,內地社交媒體上一面倒讚許香港的司法獨立。
曾蔭權被起訴的兩項控罪及傳媒列出的其他事件,在大陸官場的巨貪面前確屬小巫見大巫;然而,法治的意義亦彰顯於此。中港兩地都在反腐,然而作用完全不同。大陸網民戲稱:「香港勝在有ICAC,可惜大陸只有姓黨的中紀委。」習近平上台後以周永康案打破「刑不上常委」的官場傳統,彰顯反腐決心和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廉署把香港的最高級別官員送上法庭受審,更重要的是調查、審訊過程的訊息公開——曾蔭權涉嫌利益輸送的每一項案件均鋪開在公眾眼中——這大概是中國式反腐永遠無法做到的。
曾蔭權被檢控的同一日,中國被排除在美國主導的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之外。奧巴馬公開說:「We can't let countries like China write the rules of the global economy.(我們不能讓中國這樣的國家書寫全球經濟規則)」這就是直接否認了這個威權政府所鼓吹的法治和反腐。從這角度看來,香港,的確勝在有ICAC。

陸昕慈
傳媒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