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九日,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之中十二名委員,合力否決法律學院前院長陳文敏出任副校長。陳文敏多年來為了民權法治,振木鐸,警末世,去年底開始,遭中共《文匯報》以至《人民日報》明斥顯詆。現在,中共意旨終於得逞。港大副校長物色委員會薦舉的人物,從來未遭校務委員會否決,成例至此破除。
南宋紹興二十三年,朝廷開科取士,才子陸游赴考。但他出身反金家庭,一心北定中原,是宰相秦檜眼中釘。同時,秦檜孫子秦塤也來就試,「直欲首送(務求會試第一)」。主考陳阜卿得秦檜意旨,品評文卷,毅然把陸游「擢置第一」。秦檜大怒,「至罪主司(向陳阜卿問罪)」。第二年,陸游參加殿試,「主司復置游前列」,但秦檜恃勢,「顯黜之(公開貶黜陸游)」,結果陸游名滿天下,失意科場。一場取士風波,只造就了陳阜卿直節不阿的令名(《劍南詩稿》卷四十、《宋史》卷三九五)。
但在新中國官場,名節向來一文不值。於是,港大校務委員會那十二位達官貴人,望風承旨,否決陳文敏出任副校長,所述理由之荒誕不經,簡直出人意表。例如有盧寵茂者,月前在學生抗議「校務委員會處事不公」聲中,自動輕輕鬆鬆「昏厥倒地」,未釋有心嫁禍學生之嫌,卻以「陳文敏沒來問候」為言,投反陳一票;有李國章者,明知古今中外大學校長、副校長都不必具博士學位,卻以「陳文敏無博士學位」為由,也投反陳一票;又有紀文鳳、高美懿、洪丕正者,批評陳文敏「自行披露是副校長職位唯一候選人」,一起投反陳票,完全不理「披露秘密」的,其實是《文匯報》。這些達官貴人以為,在保密協議之下,可以大放厥詞,不料出席會議的學生會長馮敬恩,本着我國「要盟可犯」的大信,把他們貶黜陳文敏的話一一公開。盧寵茂、李國章等無法自辯,唯有怒斥馮敬恩「斷章取義」、「說謊」云云,只是說不出他怎樣「說謊」和「斷章取義」而已。
港大校長馬斐森身為副校長物色委員會主席,又是校務委員,對這場反陳風波,體會無疑最深。他說:「整件事,或是北京幕後策劃。」此言一出,當局馬上派遣鬥爭隊伍到港大遊行抗議:「馬斐森誣衊中央介入!打倒馬斐森!」他們似乎不知道,「中央介入」絕對不是甚麼「誣衊」。據中共《高等學校領導幹部任免法》規定:「高等學校正副校長任免,由學校幹部主管部門審批或報中央審批。」現在,習近平權集一身,氣吞香港,梁振英政府奉行這條大學正副校長任免法,可謂理所當然。港大校務委員會,已經變成「學校幹部主管部門」,將致力令港大教研人員,全部為黨服務。
南宋陳阜卿已矣。今天,盧寵茂、陳坤耀、梁智鴻、李國章等,冒天下大不韙,合力毀卻學術自由,令人想起清朝大儒《讀通鑑論》的話:「人之能為大不韙者,非其能無所懼也,唯其能無所恥也。」無所恥的人,新香港真是越來越多了。
古德明
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