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正常可自行吸入氧氣和呼出二氧化碳,但患有呼吸衰竭的病人,肺部不能正常運作,需依靠機械通氣(俗稱人工呼吸)來維持呼吸。機械通氣是指透過機器將新鮮空氣泵給病人,並排走積聚在體內的二氧化碳,讓他們有足夠氧氣維持生命,避免二氧化碳中毒。
使用傳統機械通氣的病人,需要在口腔或頸喉插入一條人工氣道直接連氣管,氣道的另一端則接駁着人工呼吸機,提供氧氣和抽走二氧化碳。病人必須長時間留在醫院接受機械通氣,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由於從口腔插入人工氣道需經過聲帶,長遠而言會對聲帶造成損害,若需插喉多於兩星期,醫生會在病人的頸喉位置開洞口以插入喉管。這種傳統機械通氣方法帶有創傷性,可能使病人出現流血或感染。
毋須開洞 機器體積細小
近十多年越來越多病人採用無創式機械通氣方法,患者不需要在口腔插管或在頸喉位開洞,只需佩戴透明密封膠面罩再接駁機器,便可讓空氣直接進入肺部,可減少傳統機械通氣及插管所帶來的創傷和併發症。無創式的呼吸機體積細小,方便一些只需在晚上使用呼吸機的病人在家中睡覺時使用。至於日間也需要使用呼吸機的患者,也可攜帶已充電或可配備電池的呼吸機和面罩外出,使用地點不再局限於醫院,大大提升生活質素。
然而並非所有呼吸衰竭的患者都適合使用無創機械通氣,醫生會先評估病人的情況,根據病人清醒程度、曾否出現心臟或呼吸完全停頓,面部或上呼吸道是否適合使用面罩式呼吸機,來決定病人能否使用無創機械通氣。一般只有病情輕微至中度的呼吸衰竭患者,例如由慢阻肺病引致的慢性呼吸衰竭、因心臟病發導致肺水腫等病人才可使用。
撰文: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顧問醫生朱頌明
隔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