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怖的10月來臨,洋鬼節漸漸植根香港。十數年前,而我不知道萬聖節是甚麼的年代,那時只有酒鬼和派對動物會為萬聖節歡呼。今天海洋公園的哈囉喂邁向15周年,大型商場和品牌全都看準商機,推行萬聖節主題活動,連鎖咖啡店也爭相加入季節限定「嚇人」特飲,全城陷入鬼節歡狂。硬闖暗黑公園,發現遍地贊助商,抓來新鬼、老鬼、鬼教練和已晉升為總監的第一代嘩鬼訪問,才驚覺這是一場排練已久的舞台劇。
小時候隨家人到英國小鎮短居,第一次接觸萬聖節,幾歲人仔,我完全看不透。我流着中國人的血,跟着牛高馬大的洋鬼孩化妝set頭,擅闖民居,我仲驚過你,看着受驚過度換來的糖果,最終還是嚷着要到唐人街吃砵仔糕。參與過歷年哈囉喂的節目監督伍東旋也直言,剛開始引入「街鬼」時,遊客難以適應,「一對鬼新新娘只是揮揮手已令人感到不安。可能大家為了鬼屋而來,未有慶祝哈囉喂的西洋概念。」初時試驗式的幾間鬼屋,演員也不過數十人。怎料這盤生意越搞越大,佔領了整個山頭,是次聘請的合約演員高達1,200人,當中包括阿昇(陳蔚昇)和家熙(羅家熙)。
百變嚇人招數 傻強口中的警察
約見這些嘩鬼演員並不容易,皆因指引中,化妝就是他們變鬼的時限,完成後張開眼,他們得放棄人類的身份,記者來捉鬼就只有他們出勤前的一剎。「任何時候也要in-character(入戲)! 」在踏進休息室前,還在演區內,就是一隻鬼。Gladys(許詠心)近年變換了角色,由嘩鬼做到演員經理,畢業於演藝學院的她,需要設計精讀課程予教練,用來訓練不同崗位的演員。鬼齡 8 年的阿昇是資深嘩鬼演員,自有一套嚇人技巧,記者聽起來有點像《無間道》裏,傻強描述的警察-很不專心地觀察你的人。「先望遠尋找目標,不能直視他們,低頭跟身,走近時才施展渾身解數。」而街鬼跟鬼屋的鬼不同的是,嚇餐飽後要逗你笑,邀請大家拍拍照,才稱得上圓滿的演出。
每一個角色都有簡單劇本,演員自行資料搜集是揣摸角色的必經階段,Gladys以個人經驗來引導演員們,「要令他們延伸至對服裝的詮釋,到聲線及肢體的運用,但現場反應才是最考功夫。」有一年阿昇飾演野人,靈機一觸,借用欖球賽前球員的戰舞,「覺得帶點民族成份,跟角色吻合,最終旅客當我透明,反而在佈景前指手劃腳跳求雨舞更引人注目,要自己不斷求新。」
應對無理要求 要學識以肢體 say no
第一年加入的家熙,試鏡後收到被錄取的通知,未聽清楚內容就去訓練了。期待做血淋淋的嘩鬼,原來被派去親子徑,扮演可愛的木乃伊推廣一下Trick or TreatGladys"in-character" 不懂如何拒絕。「角色很多變,不要用平常心態去理解事情,也不用只有嘴裏說不,你可運用身體去跟客人 say no。」Gladys還叮囑家熙學習要收放自如,預留安全距離,給自己有靈活伸展的空間。
這個行動,動員人數很駭人,每個演出都經過反覆排練。在做人已經夠難的香港,這些老外文化,或會淡化根深蒂固的中國式思維,帶動多一點點良性的文化互動競爭。
記者:馬朗澄、李聰
攝影:陳永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