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了一些人對時下青年的看法,沒有定論,和讀者分享一下。
五十來歲的成功意大利投資人A,他在香港已經居住近十年,非常贊同「虎媽」的教育方式。認為歐洲式的教育徒令青年學子虛耗光陰、盲目追尋個人夢想,結果大家讀書時不務正業、隨意放任,畢業時甚麼技能都不掌握。
現在的歐洲缺乏工作機會,這個尋夢的破碎失落,最後只能靠父母財政上默默承受。A君說自己最近在意大利出了一本暢銷書,主要內容是勸青年趕快離開歐洲,外流「搵食」,還說香港是創業的好地方,筆者一時間不知如何反應。
一社工和一中學校長在論壇交流:「現今港青最大的挑戰是缺乏動機和動力,僵化的教育制度令他們失去生活興趣」。
廿來歲的天水圍青年教師L,她高中畢業時獲頒全額獎學金從內地來港,教育學院畢業後留下工作。本來是有機會去市區名校任教,卻選擇了天水圍接近普羅大眾的中學,還謙遜的說:「其實每個老師都適合不同的學校和學生,我更願意看到同學的進步」。L君積極樂觀,一頓飯下來,沒聽到她對生活有甚麼投訴。
十來歲的偉仔一天十幾個小時打機,因緣際會跟朋友參加了「街跑少年」8周培訓班,成功完成10公里的挑戰。
後來還誤打誤撞下贏得同一機構舉辦的海外馬拉松,免費到台北和幾萬人一齊跑了一圈。回家後,偉仔改變良多,每天打機時間下降到3小時,除了跑步,還會讀讀書,但最令媽媽感動的是他開始主動和家人溝通。
八歲的女兒提起《伊索寓言》中,狐狸騙走烏鴉嘴裏的肉,她一本正經評論狐狸吃別人咬過的東西好不衞生,筆者「心懷不軌」問:「如果肚子很餓,你會吃別人給你咬過的肉嗎?」女兒想了一想,居然說:「如果真的很餓,我也會吃」。
安穩的生活依賴規矩,堅韌的生命卻需變通。髒的肉能安之如飴,困境中能學習找到希望,其實不少香港青年都懂,或許有時只是我們「大人」低估了青年,青年也低估了自己。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