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搜查】「大佛口有落」 以前真係有佛

【街道搜查】「大佛口有落」 以前真係有佛

有人說以往搭小巴,常聽人大喊:「大佛口有落」。要形容大佛口的位置,可以說是皇后大道東與舊軍器廠街的交界。以往的軍器廠主要製造子彈及修理槍枝。軍器廠街曾經遷移,1920年代末,灣仔進一步填海,軍器廠街被搬往北面新填地,也即現址。此街現時地標是香港警察總部,前方經常有集會。

大佛口叫大佛口,原來源自20世紀初在這經營的日資出入口公司「大佛洋行」(Daibutsu)。據說其外牆有佛像壁畫,久而久之大家就稱這裏為大佛口。大佛洋行約經營至1940年代,該處後來改建為先施保險大厦。

大佛口的另一地標是「海陸軍人之家」(Soldiers' and Sailors' Home),它由循道會於1901年創辦,為駐港英軍及海員提供食宿、康樂及宗教活動,又稱水手館。第二代水手館落成於1920年代末,乃英式四層高紅磚大樓,設計頗搶眼,服務至1989年拆卸。今天成為了衛蘭軒酒店。

長春社古蹟資源中心軍的黃凱欣提到軍器廠街以前是軍事重地,築有炮台。

大佛洋行(Daibutsu)旁有一排樓宇,電車通往莊士敦道要繞過洋行及樓宇。灣仔進一步填海後,電車始能直通莊士敦道。(相片由收藏家劉國偉提供)

1901年啟用的海陸軍人之家(Soldiers' and Sailors' Home)對身處異地的軍人及海員提供庇蔭,慰藉心靈。(相片由收藏家許日彤提供)

記者:葉青霞
攝影:劉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