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輕狂貪得意,跟一班中學同學有不少搞笑共同經歷,其中一次,是在麥當勞搞生日派對。還記得事前到沙田第一城老麥訂場,講清楚日期後,經理接着問:「生日嘅小朋友幾多歲啊?」我們答:「18歲。」經理不相信自己耳朵:「8歲?」我們用堅定眼神回應:「唔係。係18歲。」
生日會那天傍晚,一班牛高馬大的男校生,浩浩蕩蕩踏進餐廳內的生日會區,我們二話不說戴上那麥當勞叔叔紙摺頭帶,點過食物,便有童心未盡、色心又起的同學L興奮地向職員姐姐說:「我哋要同姐姐玩遊戲!」我記得當時姐姐已忍不住笑:「真係玩?唔玩啦!」最後友善的她與我們合照才離開,臨別時同學L還不忙抽水:「姐姐,妳今晚幾點放工啫。」看着這位由頭到尾面帶微笑迎合我們一班低B仔的老麥姐姐,我學懂什麼叫專業。
成年人刻意返老還童,體驗一下小孩玩意,可以衍生商機。這商機有個專業學名,叫「Peter Pan Market」。紐約便有一間名為「Preschool Mastermind」的公司,開宗明義為成人提供幼兒園體驗,在一連數周的課堂中忘卻自己大人的身份,齊齊做手工、玩音樂椅之類的遊戲,還會安排午睡時間。創辦人Michelle Joni Lapidos認為這種忘憂放鬆式的玩樂,可促進參與者的心理健康。快樂也是要付出代價的,課堂收費由333美元到999美元,相比之下,我們當年的老麥生日會實惠得多。
Peter Pan Market的出現是個有趣現象,大概是成人在生活壓力下,總希望公餘時間能輕鬆一點。美國Bowker Market Research在2012年曾作一研究,發現在針對12至17歲的青少年書籍市場,有55%買家是成年人,當中有78%是購來自己閱讀。這並非單單因為《The Hunger Games》、《Harry Potter》等青年小說大行其道所致,而是整體各類年青人讀物深受成人愛戴。
近年風靡全球的填色畫冊,是這個發展的極致體現。自第一本《Secret Garden: An Inky Treasure Hunt and Coloring Book》推出並在短時間銷售過百萬冊,成為Amazon及各大書店暢銷書後,同類作品如雨後春筍。這類填色簿容易上手,由於已內附黑白線條所構成的豐富圖像,創作者不需要太多的繪畫技巧便能完成屬於自己的作品。友儕間互貼成品呃Like,是個人虛榮感的一大滿足。如Zooey Deschanel等明星級人馬也參與網上貼堂,也是引發這風潮的助力。
填色冊的出版社也強調作品對心靈的療癒性,透過專注為作品上色,可以讓心情放鬆,緩解精神壓力。但親身實試的感覺是,要為畫作中每個細部上色,其實相當疲累,為着髹得好看,我就沒感到特別放鬆。也有不少人對填色冊的療效提出質疑,著名藝術治療師Cathy Malchiodi博士便對此作出狠批,指純上色並不能達到療癒功效,而需要更高層次的藝術創作。
研究美國文化史的Susan Jacoby,對填色冊蔚成風氣有另一解釋,呼應了Peter Pan Market的深意。她認為這跟療癒與否無關,而只是大眾對不需太花精神力氣活動的一種渴求,並以呼拉圈這玩意為例,指出其兩次風行之際,正好是1958與1982這兩個經濟衰退年。人們在生活上高壓鬱悶,為兩餐左度右度,娛樂上正想找些不需再用腦的簡單玩意。而且呼拉圈夠便宜,不花錢也可以玩個夠。今天的填色冊,也有同樣特性,一百幾十買一本,可以填足一個月。
不用腦玩意可以有多方面發展,最近在台灣逛誠品書店,除了一大個角落放置各式各樣的填色冊外,更開始有連線冊的出現。連線遊戲大家小時候都應該玩過,就是那種把附有數字的點,由「1」開始順序連下去,直至連好才看到圖像全貌。現正在誠品主推的,是那連線遊戲的複雜版,點非常多,連起來可以變成一幅名畫,或一個著名地標。效果有點像被人捉住手教畫一幅畫,只是換成以點線的相連作引導。連線完成後,當然又可上色,是填色冊以外有趣的延伸產品。
手機遊戲也有向不用腦方向發展,早前大熱的Flappy Bird與TsumTsum,便是一例。受歡迎的遊戲不一定要有複雜界面設計、精彩背景故事。尤其在手機小小的屏幕,往往交代不了太多細節位,反而簡單的設計讓人易明易上手,大眾休息時簡單玩一玩,當是讓腦袋有放鬆的一刻。
今天國內股災,很大機會引發中港兩地的經濟衰退,人人絞盡腦汁自保,我相信Peter Pan Market會是此趨勢下的另類商機。
逢隔周日刊登
作者財經版昔日文章: http://hk.apple.nextmedia.com/author/index/1663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