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八旬媽媽尋找女兒的故事

兩位八旬媽媽
尋找女兒的故事

高登起底組,是時代產物,但在沒有互聯網、拍照還是神聖得只在影樓及婚宴才出現的年代,要找一個半世紀前失散了的摰親,究竟有多難?憑着一張補領的出世紙、一份空白的死亡紀錄,穿越時空,在茫茫人海尋尋覓覓,「希望有生之年,再見你一面」。兩個八旬媽媽,半世紀的思念,有人懷念五、六十年代的貧亦樂,視為最好的年代,但對85歲的徐旺及80歲的朱好來說,卻是身不由己的年代,滿載無法回頭的遺憾。
記者:呂麗嬋

走進徐旺位於大埔廣福邨的家,甫入屋,是一對對熾熱的眼睛。徐旺的大女兒吳麗芳、六子吳泓瀚,還有她96歲的丈夫吳枝,擠滿公屋斗室。「真的可以搵到轉好嗎?」中過風,月前又在家跌碎盤骨的徐旺,掙扎着站起來。吳轉好,是這個慈母的四女兒。就像當年無數五、六十年代的故事,貧窮患病,家姑認定女兒腳頭唔好,堅持送人,成為人生遺憾。

「轉好呢個名,都係家婆改,希望生活可以轉好」。1955年在家搶閘出世,家住西環加多近街天台木屋的轉好,是家中老四,對上還有2個姐姐及1個哥哥。當年的吳爸爸,在西環豬欄做散工,「轉好出世時好靜好乖,到一歲幾染上眼疾,我哋無錢醫,成日喊,咁啱有人想要孩子,唔介意,家婆話不如送人」。視子女如命根,但在小媳婦在家庭沒有話語權的年代,縱不捨得亦只能接受。

徐旺說,不會忘記與女兒養母相見的那個午後,「個養母高高瘦瘦,好年輕,姓咩都唔知,只知佢老公喺大埔開士多,我話我唔會收錢,只係希望你好好痛錫轉好,對佢好似自己親生咁就得」。把女兒及出世紙一併交給那個素昧平生的陌生女子,那次,是與女兒最後一次見面。「成日諗,唔知佢家點,但隔咗咁多年,想見又有咩用?」說着,徐旺又流下了老淚。

六子吳泓瀚,說在很小的時候,已知那個與他素未謀面的親姐,是慈母的心結,「一直想幫佢搵番家姐,但茫無頭緒,3年前媽媽突然中風,先驚覺有啲嘢唔做,可能一世都無機會做」。人海茫茫,童年照欠奉,出世紙送人,半世紀前的一個人,怎樣找?苦無辨法,泓瀚說,只好從僅有的資料入手。到生死註冊處翻查60年前的出生紀錄,又努力追查是否有吳轉好的死亡紀錄,只為確定四姐是否尚在人間。

「都係大海撈針,但當見番家姐嗰張補領嘅出世紙,又好似有番啲希望」。找紅十字會、在網上發出尋人資料,期望奇蹟出現,「唔知家姐有無改名,亦唔知佢養母有無話佢知身世,我知好渺茫,但連試都唔試就放棄,我會好唔甘心」。一家人很團結,四出奔走,「我哋唔係想叫番家姐返嚟我哋家庭,只係希望佢同媽媽見一面,知道佢近況,已好足夠」。

希望有生之年,與失散女兒見上一面的,還有80歲的朱好。未計送人的么女林秀珍,她有4個兒女,大女兒桂珍也已60,已是新老。朱好的故事,其實是典型的香港故事,50年代,石硤尾木屋大火,住進七層徙置區,窮得連「坐月」都得在家穿膠花幫補家計。「老公係潮州人,重男輕女,秀珍出世,咁啱有個街坊,話有個親戚無得生,家境唔錯,住跑馬地,老公行船,勸我不如送人」。

嬰兒出世個多月,連出世紙都未申請,大家姐桂珍說,不會忘記妹妹被送走的一幕,「抱走妹妹,好痛恨嗰個阿婆,嗰時,所有細佬妹都係我照顧」。那些年的孩子,總是早熟,1963年,時年8歲的桂珍,已是小大人,煮一家人的飯,送弟妹上學,「以前嘅細路仔無今日咁矜貴,但每個都係獨一無二」。徙置區清拆,搬到白田邨公屋,重建後搬到李鄭屋邨,物換星移,街坊沒再聯絡,要找,更是艱難。

創辦尋母網站「look4mama.com」(熱線:93320424)的蕭愛冰,年初時設中文平台,原擬協助早年被領養到海外的孤兒在港尋母,卻意外地收到多名本地媽媽求助,「中國人社會,呢啲係禁忌,好多養父母,根本無同仔女講仔女嘅身世,要搵真係好困難,但我真心俾呢班媽媽感動,好想幫佢哋,就算搵番張相,知道近況,佢哋已好滿足」。那邊廂女兒尋生母,這邊廂生母希望有生之年,與親女見上一面,尋尋覓覓,也許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