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對中共言論質疑他「不愛國」,引用了兩句詩詞回應,一是蘇軾的「此心安處是吾家」,另一是白居易的「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後者略有錯引,原文是「我生本無鄉」。但錯引可能更貼近現實。原文「我生來本沒有鄉」,錯文是「我身處之地本不是鄉」,更突出心安是現時選擇歸處的基本要求。
國家主義強調「沒有國,哪有家」?人文主義講的是:「沒有個人,哪有家?沒有家,哪有國?」國家是由個人的自由和權利組成的。愛因斯坦說:「國家是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為國家而生存。」能讓人心安的國家才值得愛。心安的第一要素是人身安全,不會被公安以莫須有的名義帶走;第二要素是自由,能自由離境,能自由撤資,有言論自由,包括表達「不愛國」的自由。愛國和愛自由的選擇,西方過去有爭議,現在所有文明人類已有共識:自由優先於祖國。也就是說,如果國家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人民就有權推翻這政權,或選擇離開這個國家。十八世紀法國思想家霍爾巴赫說:「哪裏沒有自由,那裏就沒有祖國。」作家柏楊在離開大陸居台灣三十多年後,八十年代重遊大陸故里,在記此行的書封面上寫:「大陸可愛,台灣可戀,有自由的地方就是家園。」這是他的心聲,也含有對兩岸掌權者的勸喻:只有讓人民享有自由,人民才會把這片土地當家園。
作為一個人,如果不能自由離開某個國家,就不會要進入更遑論以這個國家為祖國;作為一個投資者,如果股票只准買不准賣,如果只准投資而不能撤資,正常反應就是無法心安地投資。
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