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書店買「蔬」 - 高慧然

去書店買「蔬」 - 高慧然

香港第二家誠品書店於尖沙咀星光行試業,跟希慎誠品最大的分別是:後者八成以上面積賣書,前者只有六成。
書店開業,一大早已有「書迷」排隊等待「朝聖」,但戰利品卻不是書而是蔬。誠品與本地農場合作,在粉嶺鶴藪、粉嶺馬屎埔及錦田水尾村天天直送水耕菜,有人買有機菜,有人買節瓜,有人買台灣品牌的茶葉,也有人豪花300元港幣買麵包!
電子世代,傳統書籍巿場進一步萎縮,誠品營利,不是靠賣書,而是以文化形象吸客,把客人吸進來之後,讓他們在其他商品處消費。自由行熱潮褪後,星光行生意一落千丈,藥房、金鋪紛紛執笠,商場打破了對單一顧客的迷思,期望有更多不同種類顧客進商場吧。把所有的蛋放在同一隻籃中,終究有雞飛蛋打的一日,商家早就知道,只是無暇理會,埋頭賺了眼前利益再說。
從希慎誠品八成面積賣書到星光行誠品的六成面積賣書,證明讀書人期望靠誠品改善香港的閱讀風氣、促進香港人購買書籍的願望終究只是一廂情願。生活在電子世代,人類的閱讀方式早已改變,閱讀習慣也變得不一樣了,很多人慣性接收網絡「快、短、淺」的資訊,用資訊代替知識,根本沒有耐心細閱文字,看兩三百字都極不耐煩。靜心看書?更不可能了。更何況香港人居住環境普遍狹窄,買書回家放在哪兒?是很多人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