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然一笑︰白袍加身 - 莫樹錦

醫然一笑︰白袍加身 - 莫樹錦

體溫熱,心裏更熱。
9月天香港仍然炎熱,恤衫西裝外還要套上厚厚的Academic Gown(禮袍),隨着教授團隊步上台前體溫不斷上升,當在台上莊嚴音樂聲下見證200多個年輕人決意投身醫學界時,心裏更一片火熱。
這是我們香港中文大學第二年舉行的White Coat Inauguration Ceremony(醫學院新生白袍典禮),儀式簡單意義卻重大,院長和高永文局長簡短而到位的演說後,醫學生便逐一上台讓教授為他們穿上雪白白袍,繼而全體新生同聲立誓要成為有能力有愛心的好醫生,來賓無不備受感動。從台上環看這些青年臉孔,除見到自信和盼望外,我更見到香港的未來。
新生披上白袍,代表着他們投身醫學界的決心,只是他們可能不大明白為甚麼白袍是白而不是黑或紅。事實上十八世紀初歐洲的醫生慣穿着黑色衣服,就如當年神職人員一樣,而黑色也正代表着莊嚴和死亡,在西方醫學未發達之時,醫術沒有一定規範,當病人染上任何重病例如肺炎,死亡是最常見後果。
惟到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科學在醫學嶄露頭角,消毒藥水和麻醉藥大大增加了手術成功率,盤尼西林拯救了千萬性命,為表達以科學真理作支柱的念頭,醫生改穿白袍,英語Candour是真誠誠實,而這字來自拉丁文Candor/Candere,便正是白色之意。故此醫生穿上白袍時不單代表以真理治病,更代表他們對病人的真誠。
那麼,為甚麼莫醫生不穿白袍?
很簡單,醫院白袍不修腰,直桶桶的不好看。當然想當年莫醫生也曾為第一次穿上白袍而感到興奮,也有十數年差不多每一天都披着白袍在醫院裏蹉跎歲月,直到某一天突然覺得不再需要這白袍為止。醫治能力早已被多年經驗見證,醫治的自信亦早已烙在心中,對病人的真誠表達只需靠說話和身體語言。
故此,穿白袍與否並非最重要。
最重要還是「真」,雪白的「真」。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