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個月可以做甚麼?由呱呱落地到牙牙學語,由求婚成功到拉埋天窗,由A公司到B公司…15個月,長不長,短不短,剛完成旅程的騎行者小熊,用了15個月,由香港出發,用兩個轆踩到西班牙。越來越多人挑戰長途單車旅行,雖然小熊並非第一人,但能夠花15個月在路上,日以繼夜拚命地踩,環顧身邊仍然沒有幾多人能做得到。
九月下旬,「關於單車,我想說的事」面書專頁上出現了聖家堂的照片,小熊到達15個月前定下的終點——西班牙巴塞隆拿。超過一年在路上,餐風露宿,終於到達,他說除了皮膚曬黑了,腳粗了,頭髮長了,其餘都沒兩樣。反而是心理狀況不一樣,「已經適應了好天曬、落雨淋、蓆地而睡的生活,突然間停下來,反倒不自在。」他直言未夠喉,心思思想踩到摩洛哥或葡萄牙,要不是11月要回港出席朋友婚禮,旅費也用得七七八八,他一定會繼續騎下去。
《不去會死》埋下騎行種子
去年 6月,小熊開展了這趟單車之旅,由香港朝西班牙出發,跨越半個地球。本身從事室內設計的小熊,四五年前看過石田裕輔的《不去會死》一書後,萌生對單車旅行的興趣,開始留意由香港騎行到歐洲的單車博客,直至去年,面對三十而立,終於激發起他的鬥志,把心一橫辭職上路。因為道路規劃並不完善,小熊在港甚少踩單車,出發前也沒有特別練習,花了四個月計劃旅程和準備行裝,便輕身上路,先經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到西藏,再進入尼泊爾、印度、阿曼、阿聯酋、伊朗,經土耳其進入東歐,繞過德國、瑞士、法國,最後抵達西班牙。
兩個轆看慢風景
萬事起頭難,起步階段,幾百米高的小山也是大考驗,幸好旅館老闆曾經踩過中國川藏線,教他爬山要一氣呵成,因為一停下來便會積聚乳酸,所以喝水或小休也要在一兩分鐘內完成。最驚險是他在桂林不慎炒車,雖然只是皮外傷,但傷及右膝關節,被迫暫停三個月養傷,差點想放棄。由出發到伊朗,小熊說一直對香港的食物念念不忘,花了大半年時間才習慣。歷盡艱辛,沿途試過在油站、救護站、森林、廢墟過夜,也體驗過當地人的熱情接待,他會用單車旅行網上平台Warmshowers尋找屋主借宿,結織了不少單車之士。多個月來,兩個轆為他帶來不少朋友,也為他帶來更深刻的旅遊體會,「單車速度好慢,可以慢慢感受當地的風景和文化,甚至是地理環境,就連每一個坡的斜度,在兩個轆上特別容易感受得到。
騎行者看城市規劃
騎行者對地勢特別敏感,對每個城市的交通規劃更有切身體會,他幾乎在深圳被車攔腰撞到,雖然道路設計尚算完善,但有部份害群之馬不守法,在伊朗和印度的路面狀況最混亂,因為文化差異,當地政府沒有道路規劃的意識,特別是在伊朗,有很多貨櫃車司機長時間工作,邊打瞌睡邊駕駛,經常偏離行車線,他要打醒十二分精神。直至來到歐洲,單車成為城市規劃的重要一環,小熊特別欣賞維也納的單車配套,每個地方都可以騎單車到達,單車徑用鮮明的顏色劃分以資識別,大部份歐洲城市都有自助單車租賃系統,無論是旅客還是本地人都能受惠。
距離越遠越關心社會
整個旅程,原本打算只花一年,卻被兩件意料之外的事打亂了陣腳,在阿聯酋因遺失證件要回港辦領,又因為雨傘運動立即在西藏坐火車回港,在港逗留了兩三個星期。小熊說他不算走得很前,只是間中到佔領區支持一下。在不少「成功人士」的眼中,一部單車浪遊他方,棄工作和家庭於不顧,肯定是個百分百「廢青」,小熊卻說人在旅途,距離遠了,反而比以前更關心社會,「以前人在香港,由朝到晚都要返工,只掛住搵錢,到外面旅行,不知不覺放下了以金錢為上的心態,感覺才回復正常。」多了時間思考,令千里之外的他更覺離奇荒謬,或者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站在自己的城市裏面,面對荒旦和奇情依然自我感覺良好。
有用網址
單車路線計劃工具
http://cycleroute.org/
單車旅人支援平台
網址: https://www.warmshowers.org/
[BOX]
騎行歐洲靠Eurovelo
由歐洲單車聯盟(European Cyclists' Federation)推動的14條路線,橫跨英、法、德、奧地利、瑞士、匈牙利、斯洛伐克、塞爾維亞等地,長達7萬公里的完善單車徑,現已完成超過一半,其餘將於2020年竣工。
http://www.eurovelo.org/
記者:陶思敏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