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攻港三年的誠品,昨於尖沙嘴星光行開設九龍區首間分店,名為「誠品生活」,標榜讓讀者閱讀「書與非書之間」,非書籍商品佔四成店面,較銅鑼灣店比例多一倍,42個專櫃品牌一半來自台灣。文化人林日曦認為新誠品更像百貨公司,「書只係其中一貨」,認為整體有益於本地文化。90後年輕作家李雨夢,認為要改善香港的文化氛圍,與其幫襯誠品,不如由支持獨立小店做起。
記者:朱雋穎
尖沙嘴誠品生活昨起試業,9日才正式開幕,昨早11時才開門,但10時已有書客輪候,但沒有如3年前銅鑼灣店開業般大排長龍。早上人流較少,下午較熱鬧。人們對本地水耕菜、台灣釀製蜜糖以致各式文具家品都甚好奇,麵包專櫃與茶莊也不乏捧場客。新店面積約3.9萬平方呎,與銅鑼灣店相若,書種及數量上則較少,有6.5萬書目、20.5萬冊。
白卷出版社創辦人林日曦應記者邀請到新誠品參觀,形容新店更像百貨公司。他認為誠品經營邏輯包涵整個生活,有書籍也有農產品,可形成協同效應,提高書籍銷量。他認為對其他書店參考誠品,「係有啲不智。更聰明做法應係諗吓有乜嘢人哋冇做,要有自己嘅獨特性」。
營造文化氣息
他形容,誠品像書展營造有利於衝動消費的環境,「書展人頭湧湧,好似人人都買幾本」,誠品則透過音樂、裝修等,營造文化氣息及優越感,「好似打機咁,幫襯咗誠品,文化氣息就加50。就算買10本書係淨擺唔睇,買100本都可能睇兩本。成日話香港係文化沙漠,呢啲衝動消費其實係幫到多咗人睇書」。
年輕作家李雨夢最近出版著作《島嶼.浮城︰十五則香港人在台灣的生活札記》,記她居台半年的感思。她對誠品百貨化毫不意外,無論在台港,她更喜歡幫襯獨立書店,「每間獨立書店都有自己特色,令香港更多元」,有折扣之餘,也能跟店員交流。她說,有趣的是在台灣某些誠品店,港人幾乎多過台灣人,「港人鍾意呢種文化氣息、小清新,某程度反映大家認為香港缺乏嘅嘢」,與誠品打入香港市場不無關係。
銅鑼灣開益書店東主楊淑君早前於facebook發「執笠警示」意外帶來生機。她稱每月近七成收入需用作交租,半年前一度兼賣零食幫補,卻被熟客斥「墮落」,最近獲中環及尖沙嘴商場業主邀請加盟。樂文書店銅鑼灣店經理林𤩹芬直言,即使開在三樓,租金仍佔成本三成。
顧客心聲
旅客Lina:
「(商品)不是處處可見,很精美,我很喜歡。」
港人劉太:
「靚嘅農產品好多超市都有,唔會特登嚟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