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筆思議】慌張西望:起來,去救火星的人!

【七筆思議】
慌張西望:起來,去救火星的人!

只不過是在火星發現流動液態水了吧,但美國太空總署(NASA)遲唔遲早唔早,偏偏揀正荷李活電影《火星任務》(The Martian)上畫時公佈消息,被說成史上最大型宣傳伎倆,也是無話可說。不過就算沒有NASA的推波助瀾,身為Ridley Scott死忠粉絲的杜秋棠,也一早決定買飛捧場,看看大導演如何在死寂的太空展現壓迫感。
我知,又係太空電影,讀者很難不拿來跟Alfonso Cuaron的《Gravity》和Christopher Nolan的《Interstellar》比較。《The Martian》交代Matt Damon在火星孤身求存的經過,中間以NASA的公關應對和太空隊友的內心掙扎貫穿。電影以探討人性為主,沒有《Gravity》的視覺震撼,也沒有《Interstellar》裏那些似懂非懂的太空語言。你其實可將之當成《Cast Away》太空版,因導演大部份時間都在拍Matt的獨腳戲,又給他拍出那份「求生的熱」和「孤獨的冷」來

觀眾有代入感

忘記17年前《Saving Private Ryan》的卒仔。Matt這回不再喊住等人救,跌倒也不用向別人討句問候。他是IQ、EQ和AQ極高的植物學家,每遇到突如其來的難題,如冇水、冇糧、無法跟NASA溝通,都能運用其科學知識,以最直接、最理性方法解決——I'm going to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當然也會遇上挫折,但時間只容許他說句粗口,或自嘲兩句,又要重新上路。也許是Matt的幽默、樂天與積極,令觀眾取得代入感,然後不自覺被牽動了情緒。
陰謀論說NASA是植入廣告,杜秋棠卻不敢苟同。電影多番影射NASA高層窩囊無能,只懂權鬥及顧及外間形象。後來連射支火箭上太空都會爆炸,要借助中國航天局的太陽神主引擎來收拾殘局(中國的沒爆),那明顯是對NASA的奇恥大辱呀!不過,套Matt戲中金句,Let's do the math,在商業計算上,向強國獻媚是百分百準確。況且,如沒有這兀突的獻媚場面,杜秋棠也看不到久違銀幕多年的高雄叔呢!
《The Martian》在10.1國慶開畫,是送給我國的最大禮物哦。

Matt的幽默、樂天與積極,令觀眾取得代入感,然後不自覺被牽動了情緒。

慌張西望

撰文:杜秋棠@抽水站

原諒我只是一部國產抽濕機。
https://www.fb.com/freakingwestlook

本欄逢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