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識飲惜食】
過去的香港有很多街市、墟市,當充滿人情味的墟變成廢墟,本土風景被吞噬,人們才發現假日都只可以行商場。於是各種手作市集湧現,今個周日起一連三個月於鰂魚涌舉行的糖廠街市集,是難得專注美食的市集,除了有本地有機農作物及包裝食品,更集合多間本地餐廳即場烹調美食:90後創的牛舌三文治、剛從田裏採下的洛神花等。周末不再逛商場,去趁美食墟。
Bread & Beast 麵包夾出創意
Bread & Beast主打特色fusion三文治,有紅燒牛尾治、牛坑腩治,甚至有炸雞治,兩塊麵包中夾着無限創意,不難想像又是年輕人的傑作。四位年輕老闆中,張寶洋(Katy)和戴易思(Lewis)是90後,店內各種口味獨特的三文治,正是出自兩位之手。
他們上個月剛在灣仔開了門市餐廳,在此之前參加過無數大大小小的市集,但一年前首次在糖廠街的“Island East Markets”擺檔,卻是他們最深刻的回憶,負責市場策劃的張文傑(Chris)說:「當知道糖廠街又有市集時,我們很想參加,算是一種尋根或回饋,始終在那裏起家。」四人同樣在外國留學回港,眼見外國的三文治很精采,香港的三文治卻千篇一律,給人一種「趕時間才會吃」的感覺,於是決心搞搞新意思,「三文治有三個元素:肉類(beast)、醃菜(pickles)和麵包,我們稱之為"DNA"。很多人會忽略醃菜,其實它很重要。我們就是想香港人知道,醃菜也可以很多元化,並非只是麥當勞漢堡中那些酸瓜!」Katy握着拳頭說。
有實體餐廳 仍然很愛擺檔
他們的三文治大多數是基於不同國家的某種傳統或地道菜式改良而成,例如“Porchettable”改良意大利的地道菜Porchetta,將不同香草加入豬腩肉中,再捲起、綁實、烤焗,然後加上青醬(green sauce)、青蘋果醃片及兩塊意大利Ciabatta麵包,青蘋果中和了豬腩的油膩,果然並非寡而無味的三文治,而是他們經常掛在口邊的“great sandwich”。
「當初夢想是開實體店,現在成功了,但仍然很愛擺檔,因為可以即時知道顧客反應,如果某個新口味很受歡迎,還可變固定菜式。」Chris說。這次市集,他們推出了新的牛舌治,更會每個月跟一間本地餐廳合作,依該餐廳的招牌菜,創作新的特色三文治。Chris跟我細說擺市集的經歷期間,有時會走來走去跟客人交談,為他們講解三文治的材料、醬汁等。這顆熱愛創新,又喜歡與客人交流的心,相信未來再開多少分店,在市集內還會見到他們的身影。
3/3rds 沙律聯合國
開業一年多,隱身在黃竹坑工廠大廈的3/3rds,隱蔽得要穿過滿佈貨車的舊式停車場,乘着殘破的工廠電梯才到達。拐個彎竟然是另一番風景,二千多呎的偌大空間,率性陳列着各款復古舊物家具,一道玻璃牆隔開餐廳與廚房,食客可直擊製作過程,背後隱隱然有股個性。這餐廳,連帶食物亦有一份趣味及率性。「我們做的是現代歐菜,卻不會只拘泥於西方食材,我們主打湯及沙律,放了些心思,所以你不會在這裏見到如凱薩沙律般普通的菜式。」負責人Jason賣關子說。餐廳由他和三個同是80後青年合資經營,他們雖不是學廚出身,卻經常周遊列國,自創新菜式。原本四人各有正職,為了圓夢,最終辭去正職,開了這間與別不同的餐廳。
來到市集,受製作條件所限,只能提供沙律及一款限定菜式。招牌沙律有四款選擇,可自由配搭組合,款式頗特別,不少是較罕見的食材,像自創的Wild Rice Salad,將黑野米、印度米、藜麥、開心果、乾杏子等混合,配以浸過辣椒的橄欖油,脆脆的,味道清新特別,還有藏紅花乳酪烤茄子、西蘭花蒜茸片、芝麻及乳酪調味的椰菜花等選擇,已有十多種食材,如沙律聯合國。餐廳的市集限定菜式,是以鱈魚配搭薯餅及水煮蛋,鱈魚先以油浸再煎成、薯餅切成約1毫米幼絲,再壓成餅煎好,雖然食材較普通,但做法相對有心思,製作需時,要吃還要耐性。
The Woods 臨時酒吧互動調酒
經常見Pop-up店,但通常都是賣些小手作、包裝食物,Pop-up酒吧似乎並不多見。The Woods是今次市集內唯一一檔即場調酒的酒吧,主打季節性雞尾酒,於不同季節用時令材料調酒。
在市集擺檔期間,它們每個月都會更換一次主題。第一個主題是「花」,無論是攤位的裝飾及擺設,還是雞尾酒的味道與顏色,無一不反映着花的元素,除了用不同花香味的利口酒(liqueur)調酒外,還會有食用花朵作杯中裝飾。為了讓客人明白雞尾酒的藝術,他們更想出不同方法,跟客人有更多互動,例如讓調酒師教人如何用花朵點綴屬於自己的雞尾酒;第二個主題是「木」,雞尾酒的味道當然跟木有關,而且每杯雞尾酒還附送一塊可燙字的木頭作紀念;第三個主題是藥膳,因為天氣已漸涼,雞尾酒會以熱飲為主,更會即場教人用不同香草做「茶包」,沖製一杯獨特的熱飲雞尾酒。
豆苗居 有機西式素食
一個月前,豆苗居由西環搬至荷里活道,環境比以前大了,食物仍如往昔。負責人Peggy曾在四季酒店和半島酒店工作,從世界各國的菜式得到靈感,再加入自家元素,主打西式素食,她選擇的食材,都來自Homegrown Foods和有心機等本地有機農莊。食材有八成是有機,廚師班底來自不同的地方,有印度、馬來西亞等等。今次Peggy為市集設計一款新菜式:越南特式三文治(Banh Mi Tartine),以天然酵母做的麵包,塗上用牛油果及蘑菇打成的醬,再鋪上有機豆腐,吃時伴上需製作三日的自家辣椒醬,辣度夠勁。
本地有機農產品
七、八十年代,香港大部份蔬菜都是自給自足,但後來入口蔬菜令本地農業無法生存,不少農夫都轉型學習有機耕種。市集內有不少攤位供本地農夫售賣有機農產品,協辦今次市集的Honestly Green創辦人梁幗婷說:「今次除了本地創意食店外,還有不少有機農夫擺攤檔,主要想讓人明白整個food cycle(食物循環),由農場到食桌上,都要清楚知道吃進肚子的食物來自甚麼地方,不再只着眼於端到眼前的菜式。」
新鮮洛神花
梁本堅是香港第一代本地有機農夫,他的「健康有機農場」可謂是全港品種最多元化的,他說秋季正值洛神花的收成期,沖水飲有助改善心臟功能。
本土製造 包裝食品
野生椰子油
椰子油曾在香港大熱,被女士視為排毒美顏的恩物。椰子可以榨取椰子油,其花可用來製醋,花蜜可製成醬油等不同種類的調味品,而Coconut Matter的椰子產品來自所羅門群島,那裏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正因如此,才可以種出最天然的野生椰子。
健康朱古力
朱古力也可以是營養豐富的小食,Raiz the Bar是香港少有的本地朱古力製造商,他們不會烘焙可可豆,其營養便不會因高溫而流失,他們亦會將來自印尼有機農場的可可豆,以機器進行不同工序冷製。以後吃朱古力,都可以大大聲說這是營養食品了。
青梅果醬
提起梅酒,通常會先想起日本,但香港也有自家私釀。Royal梅酒是本地製造的梅酒,堅持全部人手製作,不倚賴機器。今次市集除了有自釀梅酒,還有青梅麥啤及手工青梅果醬。
殘疾人士親製抹茶蛋糕
iBakery愛烘焙麵包工房的麵包由殘疾人士烘焙。早前,日本京都凱悅酒店的糕餅總廚親身來港傳授抹茶蛋糕的製作方法,因此他們今次特別為市集推出全新的抹茶蛋糕。
糖廠街市集
日期:
10月4日至12月27日(逢周日)
時間:
上午11時至下午5時
地點:
鰂魚涌太古坊糖廠街
記者:黃子卓、何嘉茵
攝影:梁志永、伍慶泉
編輯:李寶筠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