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後,多了人說對香港前途感到悲觀,也有更多人說,假如可以,他們會選擇離開。
上星期在電台節目《DBC主場》中,我透過電話訪問施老闆永青,他說根據他發起的「未來@香港人」進行的調查,香港人其實對自己的未來仍然樂觀有信心,可是對社會未來卻感到甚為負面和悲觀。
這種對自己未來樂觀但對社會整體悲觀的「倒掛現象」,可能就是為甚麼越來越多中產會選擇離開。另一邊廂,有政治投機主義者認為,香港人的心灰意冷,是因為既不認同激進路線,但也不想逆來順受,所以打出「中間路線」和「第三條路」的旗幟。
可惜,這些說要新思維帶領香港的各路人馬,連告訴香港人,在半年、一年、兩年……會希望做些甚麼,有甚麼具體行動,這些最低限度也統統欠奉,繼續高舉綱領,高叫口號。對不起,香港人就是厭倦了只有立場沒有內涵的所謂領袖,才會感到失望。要香港人相信這條路,就要有個論述,令人相信這條出路不但是對香港最好,更加是可行,這樣香港人才會有希望。路路不通,便惟有各走各路,各走天涯。
「你不可以叫人離開香港呀!」曾經有個政客這樣指摘我。撫心自問,我所講的只是許多人的心底話。再講,我又何德何能,去叫人離鄉別井?借用因誠哥而再次trending的蘇軾名句:「此處心安是吾鄉。」就是那種連理性客觀分析都容不下的三流政客,令到香港人不安心,不想留下。無力感,是會傳染的。
假如問我,香港要走的是那條路?我會毫不猶豫說,香港沒有必要因為經濟發展放棄社會進步,也不必因為令政治更開明而放棄市場經濟。過去幾年,政治生態圈最令人不安,就是那種硬要將經濟發展和社會政治置在對立面上,彷彿只能二選一。明顯這是偽命題。香港要搞民生嗎?這跟政制改革又有甚麼關係?反過來說,要推動政制改革,為甚麼要以香港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拿來做稻草人?香港人其實很簡單,只要香港有希望,大家就會甘心情願留下來。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