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西雅圖演講時,稱他年輕時就讀過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的作品。習近平年輕時中國正在上演各種政治運動,「美帝」的著作自然是禁書,不知習近平讀出了甚麼感受?
潘恩何許人也?如果按照今天五毛的思維,他可謂是「英奸」。這位土生土長的英國人,37歲那年飄洋過海到北美,其後有感於宗主國對殖民地的不公,毫不猶豫投身美利堅合眾國的獨立戰爭,而「世界公民」則是他提出的另一個重要概念。但美國獨立後,英美皆承認潘恩的歷史地位。舉個或許不當的例子,一個大陸人跑到台灣去支持台獨,結果不論台灣人還是大陸人,都承認其偉大,為何?潘恩最大的貢獻,就是寫下那本傳世名作《常識》(Common Sense)。
主張人生而有自然權利
《常識》為殖民地民眾釐清了許多基本概念。例如,潘恩認為英國不是北美的「父母之邦」,所以北美獨立不需要有道德上的負罪感。潘恩指出,英國並非北美民眾的「祖國」,因為英國看重的僅僅是北美的利益,而非情誼。潘恩還指出,獨立給北美帶來的好處,遠遠多於繼續做殖民地,其中一個理由是給美洲帶來安全:「一旦英國和任何外國之間爆發戰爭,北美由於它同不列顛的聯繫,在貿易上一定會遭到毀滅。」唯一的自保方式,就是和英國來一個徹底的切割。
潘恩還從法理上給予殖民地獨立的依據,因而引入了自然權利。他告訴人們,世界上從來沒有好的政府,而人生而享有許多根本權利,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只是最有效、最低廉組織方式,假如政府變得腐敗不堪及尾大不掉,那麼政府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應該被推翻。相反,由每個人自然需求形成的社會,有達到自治的能力,未必需要政府來代替民眾行使政治權利。
美國當代哲學家悉尼.胡克(Sidney Hook)在為《常識》作序時曾說:「潘恩之所以全身心地投入這場美國革命,並不是作為一個美國人,局限在為美國的利益;而是作為一個自由人,一個世界公民,他堅信,他為美國所做的努力,就在為英國、法國以及所有被奴役的地方爭自由的努力。」也許,這就回答了為甚麼即便英國人也紀念潘恩。英國之偉大,在於容得下異見者。實際上,當時在英國本土也有不少人公開提出應讓北美獨立之說。
和今天的香港城邦派、本土派或建國派不同,潘恩對自己的理念坐言起行。美國獨立戰爭後數年,法國爆發震動歐洲的大革命,潘恩聞訊前往法國支持。他又撰寫了《人的權利》,成為啟蒙運動的指導作品之一。後來,他入選法國國民公會,成為唯一不會說法語的成員。但是,由於大革命複雜的政治鬥爭,潘恩險些被送上斷頭台。後來拿破崙實行獨裁,潘恩又公開稱拿破崙為「前所未有的江湖騙子」。
潘恩晚年還是宗教解放的先驅,反對基督教條,主張理性思考。然而這一說卻讓當時保守的美國民眾難以接受,紛紛對其譴責。潘恩死時貧困潦倒,由於忌憚他的宗教學說,全美國只有六個人出席了這位美國開國元勛的葬禮。潘恩的房東太太在墓土撒上棺木時,不無悲情地說道:「啊,潘恩先生:我的兒子站在那兒,代表美國向您致謝。而我,則代表全體法蘭西人民!」
許驥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