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傘後一年】
傘運歷時近三個月,激發草民在佔領區創作無數作品;沉澱一年,公民視覺文化越浮水面,諸如書店的傘運著作角落、攝影展、雨傘運動視覺庫展出佔領區幾百件物品等,更意想不到的是傘運意識滲透的廣度,一個有關傘運見聞的藝術展,早陣子竟然在北京舉行。
長居北京的38歲香港藝術家莫偉康,多年來一直以警察、記者、人民作為藝術命題,去年香港一場雨傘運動,三者緊密糾纏,他兩度飛回香港親身融入幾個佔領區記錄和觀察,最後在北京創作了一批傘運畫作與錄像,八、九月份更在當地一個畫廊展出近一個月。基於作品相對「含蓄」(至少沒有黃傘圖騰出現),展覽沒受審查滋擾,亦已完結,參觀的民眾也不少,策展人語雖沒特別提到傘運,但大家心神意會。
「畫警察時總不其然的把自己畫進去,或許潛意識希望自己是正義的朋友。」談到畫警察的初衷,莫偉康認真地說。老店消失、社會荒謬事天天多,近年香港已變成一個莫偉康感覺陌生的地方,但傘運震撼了他,佔領區的秩序與安寧令他更傾向雞蛋一方。這個名為《見聞》的展覽,說是莫偉康「在香港的諸多事件中的所見和所聞」,一張名為《師兄》的作品,繪上日落下一字排開的大批警察,那是他傘運其間在金鐘看到警察對示威者對峙築起的人牆所啟發;他也畫了警棍《一碌嘢》、佔領區到處看到的保鮮紙路障、市民面對催淚彈所戴的裝備頭盔等等,這些都是港人永不能忘的傘運抗爭圖騰。
初反對後支持 同情前線警察
「雨傘運動一年來,政改擱置,大家回到『馬照跑,舞照跳』的生活當中,事情慢慢被淡忘;我早期因安全考慮不認同佔中,但最後年輕人出來了,我看到他們和平理性表達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非常震撼與感動,但老一輩如我只能支持。當然我對太激烈的年輕人仍然有保留,尤其對前線警察的尊重和同情,畢竟警察是香港公民的一部份,尊重別人不同立場,應該是港人信奉普世價值之一。」莫偉康說,在他的觀察中最令其憂心的,反而是媒體集體「和諧」事件。他說:「沒有反對聲音的社會是悲哀的,所以保留唯一反對的聲音來警惕政府成為我們的使命。」
莫偉康大學畢業打幾年工後跑到北京學畫,以26歲高齡被中央美術學院取錄,30歲畢業當全職藝術家,後更取得實驗藝術系碩士。人在北京,他的作品卻反而經常圍繞香港,畫他的「家畫」,偶爾會面對身份疑惑的問題、國籍上的水土不服,他一直泰然面對。過去十多年在贗品氾濫的國度、每天在網絡「翻牆」迴避河蟹資訊,促使他以探討新聞真偽作為創作主題。他一直關注香港發生的一切,透過對現代社會及大都市生活的洞察力,對現今社會的運作作出批判,「促請都市人對媒體霸權及新聞資訊氾濫的世代,保持最低限度的清醒。」
展覽其間,部份北方人問莫偉康何以港人要與朝廷作對,他心裏不停在回答:「說好的一些制度,有彈弓手之疑。我們爭取的同時都要掙扎,沒理由別人說甚麼我們就要接受,雖然結果都要接受,至少可以用和平行動表達我們自由思想和獨立人格。」對香港仍甚有感情的他說,近年大家都在懷念香港或許已經過去的黃金時代,他卻確信香港仍能迎來白銀時代。
「我敢想香港人會從早年股樓炒賣的教訓變得更實在和冷靜,一步一步的向前邁進。」莫偉康說。
記者:鄭天儀
攝影:莫偉康
畫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謝慧珊
美術:利英豪
《兩傘一周年》: http://umbrella.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