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
新股為趕第3季季結「尾班車」,9月原是新股熱門上市窗口,惜暑假股災拖累新股氣氛,要到上周才開始有新股「蒲頭」招股。有市場人士指,今年新股已錯過第3季傳統上市窗口,高峯期或推遲到第4季,有機會重演兩年前單季逾40隻新股上市的「壯觀奇景」。
記者:黃翹恩 岑梽豪
上半年香港集資1,294億元膺全球IPO冠軍。暑假A股股災,火燒連環船下,港股試過單日挫1,458點,打破2008年紀錄,拖累大市氣氛,7月上市新股只有2隻首日守穩招股價。
中金 中再保 成焦點
沉寂逾月,下半年焦點所在、合共集資逾230億元的老牌內地投行中金、中再保,9月中通過上市聆訊,市傳國慶後隨時加入戰團,新股市場始露曙光。上周IMAX 中國(1970)、浙江天潔環境(1527)及維珍妮(2199)亦開始路演,似乎已逐步走出暑假的愁雲慘霧。德勤中國全國上市業務組聯席領導合夥人歐振興估計,現時路演的公司為求測試市場氣氛,「做到嘅都希望盡快上市」。
一般而言,9月底前獲批准上市新股,以免多報一季財務資料,大多會趕在9月前上市,不過,今年第三季度傳統窗口將過,8月至今亦只有5間集資上市。消息指有隊伍中的內地證券行及期貨公司,由於A股股災影響其業務利潤,加上市況波動,或延遲上市。
羅兵咸永道審計服務合夥人黃煒邦同意今季新股窗口「有啲難度」,冀市場節奏可趕及在11及12月另一個新股傳統活躍期恢復。
歐振興重提2013年受歐債危機拖累,首三季上市情況未如理想,但第四季單季竟有45隻新股上市集資(剔除轉板及以介紹形式上市者),意味若市況改善,市場有能力在一季追回全年集資額,視乎今年第四季有否利好政策刺激。
定價貼近二手市場
歐振興認同現時新股定價與上半年「差好遠」,發行人本身亦不太進取,除非新股有極獨特的賣點,否則定價貼近二手市場較合理。黃煒邦認為不能片面評論新股應否調低市盈率求售,反而提出若個別公司急需「救命錢」,則難免要割價求售,又或者「睇唔通」後市者,才會寧願先盡快上市。有參與近期新股發行的投行人士解釋,若在路演前未能確認國際配售大戶足額,傾向不啟動上市。
新股王KTL累升逾兩倍
【持續炒高】
近年上市的小型新股,有不少均惹來市場憧憬賣殼的概念,個別更被投資者不斷炒作。如果不計一眾似有心「啤殼」、多在創業板上市的建築股,只計主板上市有公開集資的半新股中,上市至今表現最好為珠寶生產及銷售商KTL(442)。由3月上旬至今,已較招股價3元上升2.1倍。市場多次傳出這隻半新股,有部署賣殼的動作,故亦持續被炒高。
至於,升幅榜首5位之中,有2隻半新股的股權相當集中。據港交所(388)資料顯示,中國集成(1027)及前進控股(1499)均由大股東持有75%股份。同時,根據中央結算系統顯示,中國集成的「街貨」主要由4間券商持有,更顯得貨源歸邊,因而製造炒作空間。五強榜內高鵬礦業(2212),今年1月上市時表現未見突出,但7月初見底後,股價開始發力,現已較招股價升近1.4倍。
時間由你勁跌逾70%
今年上市的半新股,表現最差肯定是時間由你(1327),至今已較招股價累跌逾70%。這間有福建背景的公司,今年1月底上市首日掛牌已極速「潛水」,當日較招股價大跌39.1%。
內地叫停新股 港有望做IPO一哥
【全年預測】
港交所(388)去年失去阿里巴巴的「千億大刁」下,仍能穩守全球交易所集資額排第二的地位。雖然今年上半年,略輸一個馬鼻給上海交易所,繼續做「阿二」,但業界預料全年有望重奪集資額第一名,關鍵要看三隻大型的中資金融股中金、中再保及華融,今年內掛牌與否。
三大中資股掛牌成關鍵
中港股市經歷股災,內地已暫停新股上市,據德勤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上交所停留在1,291億元水平。反而港交所已爬頭,集資額約1,556億元,紐約交易所為1,092億元。德勤歐振興認為除非美國今年餘下時間有數十億元集資額新股上市,否則要追上香港相當困難,維持港交所全年集資2,400億元目標。他預期原定在內地上市企業及較大型國企,有機會轉到香港掛牌,惟民企成本較高,料繼續A股「排隊」。
中央證券董事總經理鍾絳虹看法較中性,稱內地暫停新股發行後,港交所雖很大機會重奪集資額第一位,然而目前市況不穩定,依然存在變數;而且奪得第一名的條件,是數隻大型中資金融股不會推遲上市趕及年內掛牌,這亦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股權架構有別 中概股難港上市
【制度不同】
過去多隻中資股外流到美國上市,但這批俗稱「中概股」的股價表現,大多未如理想。今年A股狂熱時,有不少中概股計劃回歸到A股上市。內地亦正籌備「註冊制」及「戰略新興板」,虛位以待這些VIE(可變利益實體),以及「AB股」架構的公司回流。
仍較傾向A股上市
「新股女王」、中央證券董事總經理鍾絳虹指,雖然目前註冊制及戰略新興板,暫時未有新進展,但相信這批中概股,仍然傾向於A股上市。「如果長時間未批准中概股回流,可能有機會轉到香港,但問題是香港不容許這類架構的公司上市。」故她不覺得中概股會是本地新股「藍海」。
她又稱,除了要視乎內地制度會否配合,現時仍未完成私有化的中概股,回流上市機會存在變數,主因私有化價格因應市況調低後,股東未必願意接受。
德勤合夥人歐振興指出,私有化及拆除特別股權架構,約需要一年時間,更由於內地相關政策未有進展,故這批中概股正「夾喺中間」,未知何時能夠回流。不過,他認為中概股大股東會覺得在A股上市,可獲較高的估值,故料回歸機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