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用以表揚醫者的成語,便有「杏林春暖」和「橘井泉香」,醫字背後,是兩段感動人心的典故。
東漢時期,傳說有隱世醫者董奉,他不但醫術精湛,對求醫的更不取分毫,病人要謝恩只需在他草堂前種植杏樹。經董奉救活的人不計其數,日子有功,他居住的山頭便成了一片杏林,樹上長滿的杏子正好用來下藥治病,患者取杏後都留下一些米糧,結果貯滿幾個倉庫,後來發生飢荒,董奉便捐出所有米糧,拯救天下之蒼生。
根據《本草綱目》,杏實有止渴、去冷熱毒的功效,心病宜食之,以董奉杏子龐大的用量推測,心病在古代想必極度流行。千年過後,危害人類是各種都市殺手病,早前有自稱食療醫師的提倡不用傳統藥物,只要獨沽一味齋吃綠豆便能根治高血壓、糖尿病甚至癌症(基本上是能醫百病),結果引發綠豆漲價盲搶賣斷市,大有取代杏林之勢。猶幸媒體揭發該醫師乃冒牌貨,不然我們從此便要改叫「杏林綠豆」、「豆田在線」、「綠豆覺醒」等,沒有美感了。
橘井的傳說源自西漢,據講當年有疫症爆發,全國哀鴻遍野。民婦蘇氏幸獲天啟,只要用橘葉加入井水煎熟,患者飲下便會神奇地痊癒(古籍是這樣寫的,在下當然沒資格質疑其成效及真偽)。Anyway,疫症結果也得以平息,這便是「橘井泉香」一詞的由來。
香港曾經歷沙士、禽流感、人類豬型流感、瑞士型流感等世紀疫症,抗疫用的口罩、酒精潔手液和1:99 漂白水(合稱「抗疫三寶」)已是無人不曉,可恨三寶名稱實在蹺口巉手,縱使騷人墨客亦難以憑其義創作出像「橘井」般古雅的詞彙,着實令一眾參與抗疫的醫護感到惋惜。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