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正在清拆的同德押,途人都放慢了腳步,作最後懷緬,但只五分鐘腳程,設長廊式陽台的百年唐樓和昌大押,卻有幸保存,活化成連CNN都推介的英式潮人餐廳The Pawn。「大家都喺灣仔,又係大押,好似死咗個細佬」。迷戀歷史建築的羅揚傑,是餐廳老闆。兩所戰前大押,命運迴異,他說心情複雜,「咁富歷史價值嘅舊建築,都可以話拆就拆,香港還剩下甚麼?」
羅揚傑,名人副刊愛叫他電芯大王羅仲榮之子。有別於一般富二代,就是特立獨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築系畢業,卻跑了去倫敦文華東方做見習生,由洗碗執床做起;回港沒繼承祖業,加入金山工業,卻創辦飲食集團,專攻港味歷史建築,選址由華僑日報舊址到百年大押,打造他心中結合舊建築及藝術的主題餐廳,「你去外國旅行,都會想去呢啲建於古建築嘅食肆用餐。」
父親羅仲榮,是水墨畫收藏家,小時候師承國畫大師趙少昂習畫,出身富裕的羅揚傑,愛藝術,也愛歷史故事,「一個地方,只要有歷史,就有好多故仔可以講」。04年回流香港,遇上保育浪潮,06年天星碼頭搬遷,翌年皇后碼頭清拆,他卻遇上華橋日報舊址招租,成為他首間特色餐廳;同年嘉華地產投得和昌大押活化項目,邀請他合作,雙方一拍即合。
「四個街號相連建築,地方難用,投資額亦好大」。飲食業初哥,被戰前老建築迷倒,一出閘卻遇公共空間爭議,天台使用權備受挑戰,「好多嘢,避唔到,只有邊學邊做」。公民權高漲,商業運作,也得面對大眾對保育建築物的期望,開放時段讓市民有限度進入;他又與本土藝術家合作,利用餐廳空間舉行藝展,甚至印製場刊,供食客邊食邊參觀,儼如私人博物館。
另類活化,有人說只此一家,有人說只為投老外所好,他說摸著石頭過河,預了有彈有讚。「好唔好,由其他人評論,但至少,由藝術展場到食肆,唔係千篇一律咁沉悶」。事實上,灣仔是歷史建築的重鎮,由藍屋到活化成動漫天地的綠屋、由和昌到同德押,每幢舊建築,都有它的命運。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就指,兩所大押命運迴異,與建築物是否納入市建局重建項目有關。
「同德押屬私人擁有物業,假使低估評級,升一級也未達法定古蹟級數,清拆與否取,始終決於業主意向」。根據資料,包括同德押在內,現時本港共有13幢戰前轉角唐樓,除活化成中醫診所的雷生春,大部分屬私人擁有。而建於1887年的和昌大押,03年則連同船街18號一幢戰前商住樓宇,由市建局以2,500多萬元購入,並與嘉華國際共同發展,是當年罕有保育與重建發展結合的地產項目。
廉租支持鴨寮街實驗展場
在香港,有地便被認定識生金蛋,追求高租值以外,是拆卸重建後的高回報,集體回憶,往往也得讓路,底子厚的羅揚傑,揚言自己也是苦主,他那位於華僑日報舊址的餐廳,上年便因業主加租,被迫「光榮結業」!
「8年加5倍租,唔係自己物業,就要面對呢種壓力」。身受其苦,他一手入市,在鴨寮街投資中小型地產項目,另方面卻以市價一半租金,支持本地藝術家李傑及策展人黃子欣,開拓另類展覽空間「咩事」(things),全私人自負盈虧運作,舉辦前衞甚至包含政治敏感元素的藝術展覽,在西九及牟利私營畫廊之間,尋塑出路。
「無論揾布料定搵皮,基本上都要去深水埗,附近又有JCCAC(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絕對有潛力發展成為九龍版大坑。其實,香港愈嚟愈多呢類文化特色小區,好似太平山街同星街,唔再係大集團、千篇一律嘅連鎖店,對香港嚟講,肯定係好事」。他說。
記者 呂麗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