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必看】大媽廣場舞的前世今生

【一周必看】
大媽廣場舞的前世今生

走到廣州尋找大媽的故事,未見其人,便先聲奪人。晚上8時後,節拍強勁的音樂佔據每個角落;不論城巿或村落,屋苑或公園,只要有空地,總會看到大媽忘情搖曳的身影。

到底廣場舞有何魔力?令平時在巴士地鐵,爭座位出手打人的大媽甘願企足2小時,揮汗如雨地跳舞;縱飽受批評、被人扔糞便,仍堅定起舞。你有滿腹疑問?不如直擊大媽,聽聽她們怎麼說吧。

中國大媽人數,估計超過一億,她們在家掌握經濟大權、在外憑住堅定的集體主義,成為社會上一個獨特的階層。而幾乎與大媽之間畫了個等號的廣場舞,它是怎樣由大廣場走入民居空地、衍生出來呢?

席捲全國的廣場舞熱潮,源起可追溯至多個歷史事件。有指早於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時,全民皆要跳忠字舞(是中國文革時期用於廣場(大場地)或遊行的隊列行進間的歌頌性群眾舞蹈),歌頌毛主席,數百甚至萬人在空地一起跳,是最早期規模最大的「廣場舞」。

至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交際舞、的士高舞在社會主義國家被當成資產階級?廢文化而被打壓,一般老百姓在公園跳舞,也會被制止趕走。

至九十年代,數千萬國企員工下崗,大批大媽失業,追求娛樂及健康的她們,便去學習氣功,打發時間,這亦是當時法輪功興起的原因。至法輪功被取締後,大媽便轉往低成本鍛煉-廣場舞了。

加上2000年代末期,中國政府推出全民健身計劃,為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公眾對廣場舞的興趣更進一步升溫,於全國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