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爭議不絕,繼被揭鋼筒移位和填海方式突變後,本報翻查紀錄,發現環保署署長前後9次修改環境許可證。原初要求興建比隔泥網更有效防污的鋼板樁牆、建立實時追蹤和監察傾倒污染物系統、海堤建造方法要預早兩星期通知環保署署長,但上述條款統統刪去。有環團指屢改條款令環保措施面目全非,失去意義。
記者:潘柏林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昨稱人工島工程符合環境許可證規條,局方最關注保護水質,不論使用鋼圓筒或混合方式填海,最關鍵是填海過程使用隔泥網。但翻查2009年發出的環境許可證最初版本,在緩解對中華白海豚造成滋擾的措施一欄,列明有隔泥網外,亦在香港口岸填海區北端安裝板樁牆。不過路政署申請修改環境許可證後,板樁牆從條款中消失。
多項條款被刪
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黃澤恩指,隔泥網對粗沙石有效,但難擋幼細沙石飄走,而鋼造板樁牆插入海底,防止沙石滲漏效果遠勝隔泥網,但造價較貴。土力工程師倪學仁指,鋼板樁牆打入海底,即使工程翻起淤泥亦不會漏走,防護力較強。
另一個被刪走環境許可證條款涉及卸置污染沉積物的緩解措施,2009年原本要求所有傾卸受污染沉積物的活動,均須以實時追蹤及監察船隻系統進行監察。從事海上傾卸受污染沉積物的船隻均須安裝前置流動裝置,以便記錄及傳送數據。但有關條款在2010年修改環境許可證時被刪走。
路政署早前指人工島將部份鋼圓筒海堤改為拋石海堤,不涉及挖掘,毋須申請修改環境許可證。但倪學仁指拋石海堤一般需挖掘淤泥,毋須挖掘情況少見。而過去環境許可證曾加入條款規管,要求施工前最少兩個星期以書面方式通知環保署署長海堤建造方法,但條款其後亦被刪走。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指,人工島填海工程令海域污染,附近海豚絕迹,今年最近要在欣澳才見過一條海豚。他批評現行制度容許環保署署長毋須公眾諮詢便批准修改環境許可證,條款日漸鬆動,離最初版本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