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將廣場舞加以改良,帶到表演舞台,12位上水大媽近月放下買菜藍,換上迷彩水兵服,在體育館加緊練習,計劃於國慶日參加「北區舞林大會」,一展身手。成員之一的程慶坦言,能以舞會友,彌補了初來香港的迷茫感,亦啟發她找到事業發展新方向。
每朝8時半,上水清河邨公園,總會見到廿多名大媽練習廣場舞,惟激昂刺耳的歌曲,不時引來附近居民不滿,更拍片放上網批評她們擾人清夢。「可能香港人返工已經好攰,投訴俾保安話滋擾,甚至有人自己落樓下講『你哋啲聲音好大啊』!」程慶明白街坊的不滿,亦認同聲浪滋擾到其他人不太好,適當時應調低音響。
38歲的程慶來自江蘇省,家有6位姐妹,自己排行最小。她自小熱愛跳舞,拉丁舞、肚皮舞等社交舞,惟獨沒有跳過廣場舞。10多年前,她在深圳認識港人許先生,婚後她來香港生活,因不懂廣東話,沒有親友照應,每天只重複買菜、煮飯及照顧小孩,孤獨感驟然而生,「有時試過一個人對住四面牆,喊咗出嚟」!
4年前,程慶一家搬到清河邨生活,初次看見有人在公園跳廣場舞,便大膽上前說想加入,「你知啦,我哋都係新移民,來到香港冇親人、冇朋友,見到朋友跳就跟住跳,大家都係跳舞之人,跳完舞就飲吓茶、傾吓偈,心情都好啲」。其後她更加入「清韻舞蹈團」,參與社區表演,「能夠將最美麗一面展露人前,可以增加自信,帶給我不一樣的滿足感。」
兒子逐漸長大,她亦得到丈夫支持,重新開展事業。2010年,她取得國家語委普通話水平測試一級證書,兩年後取得浸會大學高級普通話教師證書,現時在幼稚園任職普通話老師,兼教小孩子跳啦啦隊舞,更參加比賽,跳出新天地。
不過時事評論員潘小濤指,對於新移民以跳大媽舞方式融入香港社會,但潘反而認為跳大媽舞是小圈子活動,「新移民加入大媽舞很容易,但就很難融入主流社會。小圈子更容易被一些政黨利用,例如收錢參加遊行、收錢撐場,這樣只會令社會更加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