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成本上升,對有品味的人來說是好事,購物時免卻許多麻煩。幾年前在仙台買回一件衣服,日本品牌,當時根本沒有意識要檢查生產地,回到香港才發現是「中國製造」。那種反胃的感覺就像是飲完湯,結果在湯渣中發現蟑螂屍體。
從那以後,凡購物必驗屍似的驗,務求與「中國製造」劃清界限。價格高低事小,品味惡俗事大,不能壞了名節。幾年來,發現一個現象:凡其他國家或地區製造的產品,必定把生產地寫得又大又清晰。「中國製造」這四個字,則必定又小又模糊,字的顏色與底色很多時撞色,目的就是要讓人看不清。後來索性斬腳趾避沙蟲,但凡產地印刷不清晰、字跡小的,一律視作中國製造。中國製造成本上升、產量減少,以後購物有了更多選擇。有要求的,可以購買日本、德國產品;想便宜的,越南、泰國、緬甸等國產品都是不錯的選擇。走進商場,舉目皆是中國製造的時代終於結束了。
不過以上可能只是消費者一廂情願的美夢,「中國製造」在商場、超巿漸退的同時,卻以另一種面目出現在另一些地方!中國剛剛打敗日本,得到由洛杉磯至拉斯維加斯370公里的高鐵路段合約,又有機會在印尼中標。日本產品的完美耐用敵不過中國產品的低廉價格。避開了中國諸多產品,但避不開交通,生活在一個品味惡俗的世界裏,做一個消費者真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