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報得悉老朋友「楊氏三雄」因承受不起業主大幅加租壓力決於明年把經營了四十年的「樂意扒房」光榮結業的消息不勝惆悵。
老一輩香港人慣把吃西餐稱為「鋸扒」,區區少壯之時亦以來一份十幾安士「T骨牛扒」開懷大嚼為賞心樂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餐、意大利餐、西班牙餐在香港尚未流行,「扒房」遂成一枝獨秀之勢。
自從健康食風興起,不少人減少食紅肉,「鋸扒」熱潮漸退,以區區個人為例吃牛扒的頻率與份量俱已大為減少。正是歲月不饒人隨齒力與胃納漸不如前,「鋸扒」的熱情也亦降溫了。
「樂意扒房」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花柳餐」是花膠併牛柳,創於上世紀九十年代,脫胎於傳統西餐Surf & Turf,水陸佳肴合璧,一般多是龍蝦或大蝦併牛扒,而今改為花膠扒,東西融匯更適合華人口味。
其時花膠價平,上等貨色亦不過幾百元一斤,故而「花柳餐」十分划得來,誰會料到而今竟成癲價之奢侈品。
區區尚還記得九十年代之初,有紐西蘭朋友運來一批花膠托售,海味行嫌其多屬較為薄身的「肚乸」,無人問津,結果賤價而沽血本無歸。
近年每吃到那些薄如紙的「花膠筒」總不由想起這段往事。
海味行慣把長形而厚身的花膠稱為「肚公」,圓形而薄身者叫作「肚乸」。花膠即魚膘,是魚類控制浮沉的器官而已。何以有雌雄之別,問過不少老行尊也不得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