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一個人的住屋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一個人的住屋 - 李兆波

私人市場一定比政府靈活,其實在多年以前,公屋輪候冊內的單身申請人數已顯著增加。商界流行使用大數據,如果當時房委會有留意此趨勢,便不會出現現時的錯配,即是單身人士的申請基本上輪候時間以十年計。另一方面,那個青年宿舍經過多年後仍未見製成品,倒是私人發展商看到需求,立即推出小單位應市,效率之快,值得政府參考。
雖然大家也明白私人發展商很有效率,但那個青年宿舍所花的時間實在太難看,只是數百個單位,差不多是興建機場第三跑道的時間,令人嘆息。
私人發展商賣斷不會製作一些沒有市場的產品。因此那些百多呎的單位是定義了一個合理面積的劏房。
現時即使是較大的單位,睡房的面積也沒有100呎,那些小單位的面積是百多呎,以一人計,不是太離譜的水平。
當然,要有齊廚房及洗手間是不切實際,大家可以把它看為酒店的房間,只可以有基本的煮食,即是利用電作為能源,以沖咖啡、弄熱點心、煮即食麵等。
日本學者大前研一著有一本書,叫《一個人的經濟》,這潮流在日本已流行多年,如在超市看見小包的東西,在便利店找到一人份量的食物,小電器也隨處可見。若近日往街上走走,不難發現有小型的自助洗衣店出現。由於一人的小單位容不下洗衣機,也沒有空間把衣服掛起,自助式洗衣店便應運而生,以方便住在小單位的住客。

李兆波
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院長
會計學院高級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