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前預言的「五夸克粒子」終於現身,最近在歐洲LHC強子撞擊實驗中驚鴻一瞥。
Pentaquark和構成原子核的中子質子一樣,由夸克粒子透過由膠子傳遞的強交互作用組成。後者是宇宙四個基本交互作用之一,令夸克群像被彈簧連着,永不分離,結合為強子。1973年,21歲的普林斯頓研究生Frank Wilczek和博士導師David Gross發現強子內的夸克之間幾乎沒有引力。這種「越接近越自由」與「互相禁錮」對照的特性,構建成量子色動力學,精確地以物理定律描述強交互作用。
近乎無重的夸克在中子質子內自由活動,透過相對論的質能互換,以其動能轉化為物質重量。因此宇宙中的重來自「不能承受的輕」。Wilczek和導師04年獲諾獎,四年後成書總結現代基礎物理,以《The Lightness of Being》為名。
Wilczek以量子色動力學的貢獻,促成了統一三大相互作用力的理論。至此,現代物理離開萬有理論的終極只是一步之遙,只餘重力未能收編。宇宙的奧秘不可能由一代人發掘殆盡,伴隨Wilczek在物理前線探索不懈的,卻是一個靈性問題:世界是否一些美麗意念的體現?
「美者真,真者美」,筆者以為濟慈的名句早回答西方哲人的懸念,原來是美麗誤會。詩人的真和美只能存在理想世界,浪漫的情懷令他不能忍受牛頓「把彩虹拆散」,將大自然化約成無情的物質元素:哲學會剪掉天使的雙翼,用界尺與繩墨來收拾虛玄,把天神和地怪都清除不見,把彩虹拆散,就像曾經把嬌柔的蕾米亞化成陰影。
詩人生於科學革命前期,不知道在時空對稱的宇宙,只有光速不變,彩虹的每一顏色都能通過相對運動轉換。牛頓拆散的彩虹,由後來者以更美麗、更廣義的原理重新編織,送回人間。而物理定律必須對稱、簡約的唯美信念,至今依然是科學探索的指路明燈,成就了幾乎是現代基礎物理的全部。前年發現「上帝粒子」而竣完滿的「標準模型」中,組成宇宙一切物質的各種基本粒子,大部份在實驗發現前已因對稱的要求而在理論上佔一席位。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源自極簡約對稱意念的廣義相對論被實驗否定,他會「為上帝感到難過」。對現代物理學家來說,世界是美麗意念的體現,是近乎不證自明的真理,亦是《A Beautiful Question》中,毫無懸念的答案。
Wilczek相信,透過直接的詮譯及各種藝術形式的比喻,任何背景的讀者只要有耐心,就能沿着作者提拱的西方科學發展圖譜,明白理論的演釋,在科學前緣欣賞現代物理的輝煌成就,一窺宇宙最深層的奧秘。
筆者上月到日本行山,自知全靠峭壁上的路標、扶手和鐵梯,才能在槍岳之巔「打卡」。同樣地,讀者循《A Beautiful Question》的唯美捷徑,亦能登上現代物理的絕嶺。頂峯下的雲霧,隱去人間善惡。槍岳之行後,我到訪長崎,發現由物理學家Alvarez給日本友人的信:「作為科學家,我們譴責一個美麗的發現被這樣利用,但可以肯定,除非日本立刻投降,更瘋狂的原子彈將如雨下。」
「世界是一些美麗意念的體現/世界充滿邋遢、痛苦和爭鬥。」Wilczek以波耳原理的智慧作結,毋忘陰陽互補的現實。
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