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傘後一年】
雨傘過後,不少抗爭初哥心灰,無力再撼高牆,但雞蛋之間,內訌不絕。型男律師兼作家Jason Y. Ng,上年在佔領區義教,又與學生論政,傘運一周年,他用英文寫書回顧雨傘革命,反被學生譏笑,「有很多學生覺得,整個運動是徹底的失敗,所有與傘運有關,或者懷念它的東西,都屬於左膠。」被扣左膠帽子,Jason不慍不火,與學生互相取笑,並道出背後目的,「整件事是民主路上一小步,有人比喻是接力賽,有人比喻為馬拉松。事情發生後,無論它成功或失敗,不應甚麼也停下來,反而要不斷討論,這是我寫書的最大目的。」
Jason在意大利、美加等地居住多年,雨傘運動期間,他有留意外媒報道,但認為新聞細節有偏差,「如果你看BBC或CNN的報道,它們把事情簡單化,說成是大陸壓迫香港,香港要爭取民主,但事情不是這麼簡單。爭取民主的勢力也分黨派,有很多內訌,這些細節淡化了。」
不願透露中文名的Jason說,外國人不容易了解香港政治形勢:「市面上根本沒有一本書,由香港人用英文寫雨傘運動。」於是他自己動筆,記錄那難以忘懷的79天。新書將於11月出版,暫名為《Umbrellas in Bloom Hong Kong's occupy movement uncovered》,內容分四部份:第一部份解釋佔中原因和香港政制;第二部份講述不同佔中勢力如何互相制衡,影響運動的方向;第三個部份記述作者在三個佔領區的體驗;最後是總結及運動後的檢討。
Jason仍留住佔領區的物件,用作義教的紙皮寫有「老師」二字,番書仔寫錯「師」字,貼上一塊紙皮修正。一物一事,對Jason來說,有故事,有溫度。「這些細緻的段落,真正代表整個運動。我不想本書是一個很長的維基百科,所以從人性化角度出發。」
去年10月3日晚,疑似黑社會人士在旺角和銅鑼灣佔領區生事,氣氛非常沉重,Jason卻看見港人勇敢一面,「突然有一班小朋友在街上派糖,我奇怪為甚麼他們在剛發生暴力的現場出現。他們的出現,代表整個運動的參與性很強,糖果與當時氣氛對比強烈,他們是想示威人士暫時忘記衝突。」黃色的糖果,留到今日,沒有溶掉。反而我們的決心,慢慢隨年月融化。
學生變悲觀 朋友四散海外
再談雨傘,彷彿在港人的傷口上灑鹽,但Jason不同意以成敗評價傘運。「我有些學生很悲觀,覺得雨傘運動是徹底的失敗,因為政府沒退讓。在他們眼中,所有與傘運有關,或者懷念傘運的東西,都屬於左膠。我出書亦然。」
相比外國,Jason覺得港人尚在學習抗爭的階段,總結經驗有助將來走下去。金鐘清場時,留守者在夏慤道天橋砌出「We'll Be Back」。一年後,Jason很多朋友都「back」,回到外國去。「有外國護照的都返美加,我一個月去幾次歡送會。」我對Jason說,更多人沒有外國護照,只有一條路:想辦法繼續抗爭。
記者:彭海燕
攝影:徐振國
編輯:謝慧珊
美術:利英豪
《兩傘一周年》: http://umbrella.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