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傘後一年】
一年前,一場雨傘運動留下香港歷史印記,當時有位身在其中的青年,憑一己之力,統籌印製10萬張雨傘運動的明信片,在佔領區免費派發,遍地開花。一年後,香港面貌依舊,普選依然無望,這位青年在銅鑼灣鬧市開設一間樓上cafe,延續寄賣明信片服務,並提倡「服務自主」精神,鼓勵顧客「自己碗碟自己洗」,無論是派明信片的小市民抑或cafe老闆,在不同崗位繼續支持和捍衞香港的核心價值,「不需要特別在一周年去做甚麼,只做原本應做的事便可。」
王鴻軒(Ivan)和拍檔梁凌彬(阿彬)都是24歲,Ivan過去兩三年來一直售賣自家設計品牌的明信片,阿彬則是Ivan在格仔舖寄賣明信片的「包租公」。今年初二人合作,用儲蓄在銅鑼灣鬧市,開設一間主打寄賣明信片一條龍服務的cafe「香港郵意」,沒有甚麼超然理想,純粹基於現實考慮,「我們一直想找專門位置賣自己品牌的明信片,但如果店舖只賣明信片,相信很快就會『光榮結業』,故加入飲食元素。」
郵寄傳理念 向世界發聲
年少就是輕狂,不喜隨波逐流,兩位90後老闆也不例外。劉德華一句「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唔得」,但香港郵意偏偏對着幹,營業時間「瞓醒就開」,招牌寫着如客人「催單」,店員「絕對會黑面及鬧人」,又鼓勵顧客「自己碗碟自己洗」,Ivan解釋:「這cafe講求自律自主精神,很多事都要自己做,店舖沒人會招呼你,不會有人跟你說餐單在哪,使用額外餐具要自己清洗才可離開。」這豈非「店霸」?「我視客人為cafe一分子,在家你會自己洗碗,在外國吃麥當勞離開前會執拾,為何在香港就不可以這樣做?我對這裏的顧客質素有信心。」
去年10月底至11月初,在運動如火如荼之際,自認是「高登仔」的他,透過網上力量,只花三四天時間便集資3、4萬元,並招募設計了30款雨傘運動明信片,共印製10萬張,先後在金鐘海富中心和旺角佔領區免費派發,目的是希望市民將它保存或寄給外地的朋友,好讓全世界都知道香港發生何事,「很多人都希望在雨傘運動出一分力,我們這些沒留守現場太久的市民可做甚麼?就是做回專長。」
傘後一年,Ivan認為雨傘運動是「香港很特別和值得記錄的事」,開店後不久借出牆壁,讓網民舉辦雨傘運動攝影展,又派發以這場運動為主題的月曆座,不知不覺成為了多個傘後組織會議的秘密基地,「我們可提供地方,擺放雨傘運動相關的飾物和書籍寄賣,之前還有些青年或藝術團體,在這擺放活動小冊子作宣傳。」
大專讀公關及廣告的Ivan,起初其實和不少青年一樣,畢業後是打工仔一名,在公關公司工作,去年9月雨傘運動期間,他公司有份籌辦的煙花滙演因而取消,藉着「空檔期」,Ivan決定辭去工作,抱着支持心態,與朋友們在金鐘佔領區紮營留守兩星期。
內地印刷廠 願補貼加印
回想數天內派發10萬張明信片的壯舉,最令Ivan驚訝的,是熱心捐款者眾多,「有人用生果店或報紙檔名義捐1,000元,亦有數名外國人在現場攤位向我查詢後,即二話不說用手機轉賬數百元到我銀行戶口。」他又透露,該叠明信片其實是內地印刷,「對方看過內容後,沒有拒絕,但明言只能幫我印一次,在資金不足下,對方又願意補貼印多2、3萬張至10萬張,可見不只外地,大陸也有人關注和支持香港的雨傘運動。」
「香港郵意」明信片主題咖啡廳
營業時間:「瞓醒就開」至晚上11時45分
記者:余瑋
攝影:徐振國
編輯:黃仲兒
美術:吳子豪
《雨傘一周年》: http://umbrella.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