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水恐慌】
【本報訊】鉛水風波引起全城恐慌,事隔逾兩個月,由水務署領導的調查食水含鉛量超標專責小組終揪出「鉛凶」。小組昨公佈初步調查結果,指啟晴邨及葵聯邨二期食水含鉛量超標,主因是水管的錫焊接物含鉛,有水管焊接位含鉛量高達41%,是英國標準585倍;報告更指水管焊接位手工差致食水含鉛超標。
記者:譚靜雯
公屋食水含鉛事件至今擴散至11條公共屋邨,近3萬戶受影響,政府7月中宣佈由水務署牽頭,成立專責小組找出「鉛凶」。專責小組至今共舉行7次會議,曾實地到「鉛爆」源頭啟晴邨及葵聯邨二期視察,又拆除134個銅製喉管、焊接位、閘掣、水龍頭及水錶等,再運返實驗室化驗進行科學鑑證、分析及測試,包括物料分析、釋出測試等。
小組昨公佈初步調查報告,成員陳漢輝博士稱,結果顯示啟晴邨及葵聯邨二期食水含鉛量超標主因是錫焊接物含鉛。小組測試了47個水喉焊接位,部份不含鉛,但含鉛的焊接位含鉛量由33至41%不等。當中啟晴邨康晴樓供水鏈中,銅合金閘掣、水龍頭和直徑少於76毫米的銅喉或錫焊接位都有鉛釋出,有焊接位的含鉛量達41%,是英國標準的585倍。
陳續稱,檢視銅喉的橫切面後發現,部份焊接位的手工差劣,導致錫焊物料進入喉管內並釋出鉛,「銅喉管本來係唔含鉛,但追查發現部份焊接位有用咗含鉛嘅焊錫,喺焊接過程中工藝做得唔好,導致含鉛嘅錫落咗去銅喉管內部,再同水有直接接觸,產生電偶腐蝕過程(化學作用)令到鉛釋出水中,最終導致鉛含量超標,污染食水」。
不過,小組調查指銅合金水喉裝置雖然會釋出鉛,但不會令食水含鉛超標,又認為天台及地面水缸的食水含鉛量均低於檢測標準,因此集中研究大廈住宅內的水管系統。
報告更分析啟晴邨康晴樓住宅單位供水系統的鉛釋出量,發現多個配件,包括廚房水龍頭、銅喉、閘掣及熱水喉的接駁位,驗出2.1微克至639.8的微克鉛不等,當中一個在廁所的熱水喉,驗出638.9微克的鉛,是含鉛最高配件。
水務署副署長兼小組主席黃仲良表示,小組最快下月發表最終報告,又指其他鉛水屋邨供水系統設計與啟晴邨及葵聯邨二期相若,相信焊接物同樣含鉛。小組成員稍後會實地視察其他食水含鉛超標屋邨,「睇吓推斷係咪正確」。
建議棄用含鉛焊接物
署方多次被被問到鉛水事件是否水務署監管不力、會否向受影響的居民減免水費,黃仲良沒有直接回答,只強調當務之急是完成調查報告。記者又問到水務署在發出「水紙」前,並無檢驗食水有無含有金屬物,是否顯示在監管有漏洞及嚴重疏忽,黃仲良認同是時候檢討相關法例,而水務署助理署長梁中立就承認,現時監管機制的確有不足夠的地方。
為避免再出現鉛水,報告建議,應防止使用含鉛焊接物料及不符合規格的喉管裝置,未來也要定期到工地檢查喉管裝置,以及用快速測試檢測焊接位是否含鉛,並要求持牌水喉匠等認可人士在新落成的內部供水系統測試鉛、鎳等4種重金屬。房委會亦要研究是否由中央採購焊接物料,及要檢討1975年制訂的水務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