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間接促使董建華下台,一個在雨傘運動中擔當領導角色,民陣和學聯,一個被指「左膠唱K嗌散水」,一個揹上黑箱作業的罪名。民陣召集人陳倩瑩指現時政權比2003年時更無恥,傳統的遊行集會未必可回應時代需要,民陣若不轉型,就需要有新組織去帶領潮流;學聯秘書長羅冠聰則強調會繼續改革,社運的未來發展有待觀望。
重回9.26巿民首次以保鮮紙和雨傘抵抗警方的現場,陳倩瑩感觸良多,同意傘運後群眾精神和體力消耗很大,受挫敗和無力感所困,「警棍又捱過、胡椒又捱過、血又流埋,都冇辦法令個社會進步」。她認為巿民和組織者均需要時間沉澱經驗。
需有新組織帶領潮流
作為民陣的召集人,她承認現時的社會條件和2003年有很大分別,遊行集會未必有用,「你都知梁振英無恥,唔理民意」。她指民陣內部會討論是否要改革,礙於人手及組織結構,只能採取抵抗式行動,沒有願景及連結工作,未必準備好迎接下一波運動爆發,「要去諗民陣係咪能夠做到呢個角色,如果做唔到嘅時候,係咪要有個新嘅平台,或者組織,或者模式,去帶社會潮流去改變呢?」
她指民陣仍傾向以合法方式抗爭,提供最低門檻供巿民參與,「唔係單靠遊行可以做到,所以民陣到時候係要適應要改變,或者直情甚至民陣維持原來嘅工作,分工,由新組織去做呢一部份嘅工作」。她指傘後組織號召快,流動性大,民陣要和其他組織整合,互相補足。
至於飽受退聯「重創」的學聯,秘書長羅冠聰同意現時院校間溝通較少,角色亦轉變,「以前影響力大啲,𠵱家溝通少咗,力量細咗,冇以前咁緊密」。他指各校在捍衞院校自主等大議題上有合作,過往院校參與外務議題少,要依賴學聯,今年明顯投放更多資源。
他承認學聯在傘運期間未有充份聆聽群眾意見,但亦承受了很多不實指控,包括是泛民喉舌、「收咗錢」、「推人去死」等,他理解群眾因為無功而還,要「搵人算賬」,結果學聯「被搵上門」。
羅冠聰指退聯不是世界末日,學聯正致力改革,包括普選代表會成員,提高透明度和認受性,但商討重新入聯言之過早,「因為全民投票過咗冇耐,同學感受唔到退唔退聯有乜嘢分別」。
■記者張嘉雯
《雨傘一周年》:
http://umbrella.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