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工程,首次採用「無浚挖式」填海設計,日前卻爆出填海地「飄移」最多達6至7米。路政署昨解釋指移位涉東面兩座相連鋼筒,只有頂部移動而底部穩固,現階段不影響安全,但為免工程持續令鋼筒橫移加劇,承建商已自費加固補救。被問到是否承建商出錯,署方沒否認。
記者:馬志剛 譚靜雯
路政署署長劉家強就人工島移位,昨舉行記者會解釋詳情。他表示為減低填海工程對環境影響,首次在港採用新型無浚挖式填海方法建造人工島。人工島最新設計,是由長約5.1公里、合共85個直徑31米的鋼筒海堤,與2.5公里的拋石海堤圍圈建成。
無浚挖填海的特點,在於毋須挖走人工島下2,200萬立方米可壓縮淤泥,只須在填海範圍內加高填土,令淤泥被壓縮加固,稱為預壓荷載,由於淤泥在不同時間壓縮,致施工期間填海地會移位。劉家強表示,自去年開展此施工階段,人工島填海地上錄得不同程度的移動,最多達6至7米,但強調早在設計階段,填海地移位甚至鋼筒橫移已在預期之內,「呢個屬於柔性設計,可以郁,唔對安全構成影響」,又補充有關地段上蓋原設計為綠化帶,與人工島主建築群有一段距離。
劉解釋位處人工島東面、涉事的兩個相連鋼筒底部堅實,只有頂部向外傾側6至7米,路政署在監察移動數據時發現此較大移動的情況,已即時與承建商跟進,承建商亦已自費完成補救,用英泥加固在鋼筒附近的淤泥,不涉公帑。劉指若承建商不完全跟足工序,即使短時間也可能對填海地構成影響。在連番追問下,劉表示若填土時不平均,會令淤泥往外移動,或因此迫開鋼筒,造成移位。
追加撥款與移位無關
劉表示較早時已通知立法會,人工島無法在2016年底完成,與勞工短缺和現場環境限制有關。至於今次移位會否進一步拖慢完工進度,他僅以「會密切監察情況」回應,又強調早前向立法會申請增加54億撥款,與移位無關。
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黃澤恩稱,沒有相關工程的合約內容,難以估計鋼筒傾斜原因,但一般而言,利用鋼筒興建海堤時,應該從外圍填入去,由外至內將樁柱逐步「填入中間」,令淤泥不會受壓,「就唔會谷起,去到中間先會谷起」。
若工序是由內至外,「泥漿去到海堤後面,部份會受壓,會令淤泥推埋去外圍,淤泥堆多咗,令條柱傾斜,咪向外側」。他不擔心安全有問題,但認為政府要繼續觀察最少半年至一年,確保鋼筒不會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