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痛症患者面對痛楚的煎熬,身、心及社交層面均受到衝擊,究竟有誰能明白患者箇中的感受?是否只能有苦自己知?
阿強因交通意外,5年間接受過20多次大大小小的手術,身心所面對的痛楚難以言喻,家人或朋友亦無法理解他的感受,經過多方面的治療後,他參加了為期六周的認知行為小組訓練,學懂一套自我管理痛症的方法,並加入了痛症病人互助小組。
這個小組凝聚一群不同背景,患有不同痛症、面對相同挑戰的患者及照顧者,透過小組的多元化活動,讓他們的身、心、社、靈進一步得到改善。阿強娓娓道來在病友小組的平台上大家特別「輕鬆自在」,認為小組提供一個既安全又舒適的空間讓組員抒發感受,有時只是一個眼神或點頭回應,已發揮出支持作用,令人感到尊重、認同及包容,甚至連他的家人也感受到組內有一種痛而不苦的氣氛。
痛患者在傷痛經歷中往往扮演一個受助者角色,聽從醫護人員的指示配合治療,他們會變得倚賴及被動,無助感及無能感亦相繼出現。病人互助小組的獨特而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是組員間的交流及互助,透過互動的過程,彼此運用個人經驗、知識及技巧的分享,互相提點,互相學習,互相支持,從受助者的角色轉化為助人者,從中發揮自助互助的精神,提升自我價值及肯定性,從而令患者更積極面對痛患及困難。
撰文: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跨部門痛症綜合治療團隊社工趙淑美
註:本專欄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