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後政團着重協調包容

傘後政團着重協調包容

【本報訊】代議士失勢,傘後新興論政團體如雨後春筍,包括分別以醫生及律師為骨幹的杏林覺醒和法政匯思,杏林覺醒認為「泛民大佬」應放下身段,與傘後團體協調,把民意轉化為區選議席;法政匯思則認為新組織不及傳統社運團體緊密,但勝在包容,以爭民主為最大公因數,可吸納更多巿民參與。

「唔好再令香港人失望」

杏林覺醒成員黃任匡(圖)認為議會失效是雨傘運動出現的原因,因為泛民雖然獲六成選票,在立法會卻屬少數,以致中央肆無忌憚推出中國兩制白皮書及荒謬的政改方案,「因為有人認為有機會喺立法會通過,我哋唔可以傾要乜嘢,只可以傾唔要乜嘢」。
他指傘運衝擊香港政治版圖,認為11月區選,泛民大佬應放下身段與傘後團體協調,「泛民唔好再令香港人失望,因為香港人失望太多次」。惟目前未有成熟協調機制,相反建制派配票上很有紀律,令他對今次區選不樂觀。
法政匯思召集人任建峰認為不信任議會的巿民只屬少數,要繼續抗爭,議會是不能輸的戰場,相信泛民在區選中將面對嚴峻考驗。他說法政匯思等專業團體可擔任與政黨不同的角色,「吸納多啲唔同意見嘅人,對某啲社會議題有唔同睇法冇所謂,唔使夾硬黐埋一齊」。他舉例傘後兩個IT團體對創科局有不同意見,但「兩邊都幾和氣」,「咁你先可以攞到最多人支持同參與」。
■記者張嘉雯

《雨傘一周年》:
http://umbrella.appledaily.com